毕竟,大汉朝哪次不是这样的呢?
稍微有一点见识的人都知道,同样的剧本已经不知道上演过多少次了:
天子壮年而死,外戚代行皇权,宦官和士人暂时蛰伏;
慢慢地,等天子长大,又拉着一批亲近的宦官和士人夺外戚之权;
等皇权归于天子了,就是宦官和士人之间不死不休的争权;
然后天子壮年而死,一切重新来过.
这么多年,大汉就是这么过来的,不也好好地存续下来了吗?
只不过这次,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反杀,外戚代行皇权的角色让董卓和袁隗扮演了而已,也没什么不一样的。
没错,或许在时人眼中,太傅袁隗还要更像权臣一些——司空董卓是你袁隗的门生吧?废帝刘辩的玺绶是你袁隗亲手解下来交给陈留王刘协的吧?
尽管这次多了一些废立的新样,可是至少在雒阳城中的人们看来,新的一轮权力交接已经完成了,小皇帝刘协长大之前,大汉应该能过一段安生日子。
新皇帝的年号永汉,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在正式过太平日子之前,董卓还做了一件事:他把被贬到永安宫的何太后弄死了。
虽然没有证据,但是现在宫中侍卫全是说凉州话的人,幕后凶手除了董卓还能是谁呢?
朝堂诸公对此的反应是,身着白衣参加何太后的葬礼,并不符合给太后治丧的礼仪。
这样做,背后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伱废立了别人的儿子要斩草除根,大伙能理解,但是你不要把大伙当傻子。
作为对士人的安抚,或者说回报,转任太尉的董卓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一同携带鈇锧到朝堂上书,要求为建宁元年被定为叛贼的陈蕃、窦武以及次年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
小皇帝刘协(袁隗)准奏,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
士林闻之,大为振奋。
要知道,解除党锢,为陈藩、窦武平反,这些可都是士人们嚷嚷了几十年的大事,董卓直接帮他们一朝圆梦,那么他杀个废太后的事情,也就没人去深究了。
除此之外,董卓还亲自提拔了一批士人作为幕僚,比如之前给袁绍求官的周毖、伍琼,还有原大将军府的官员何颙、郑泰。
可能是给袁绍封官这招的效果不错,董卓仿效这个先例,让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人纷纷担任地方太守等要职。
就算是当初厌恶自己弃官而走的王匡、鲍信等人,董太尉也不计前嫌,授以太守之位,以示和解。
同时,在野士人也相继被召入雒阳为官,这些人里有荀爽、韩融、陈纪、蔡邕等,俱是威望重于一时的海内名士。
其中又以荀爽为最,此人很早就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美誉,后弃官避祸,隐居治学十余年,时人称为“硕儒”。
一通操作下来,如果忽视掉杀害何太后这件事,我们的董太尉看起来就像是个和蔼可亲的邻居家叔叔一样——士人要什么,他就给什么,士人推崇谁,他就征召谁入朝为官。
董卓这样到处发官帽子的目的只有一个——换取支持。
只要你们士人老老实实地承认我这个良家子出身的太尉,我就可以变成你们想要的样子。
你们不是要诛杀宦官吗?
宫中没胡子的都死完了。
你们不是要解除党锢,要做官吗?
没问题,两千石高位双手奉上。
只要别来挑战我董仲颖的权力,安安静静地吃着我分给你的那一份,大家就能皆大欢喜。
就这么简单。
于是,在徐嘉树戴着熊皮帽子,走进深秋的雒阳城时,这里充满着一种“一切已经尘埃落定”的气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