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大唐的变化
大唐百姓会发愁怎么熬过这个冬天。
但是李世民作为大唐皇帝,天下之主,完全不用为这件事情所担心。
即使煤炭不能作为燃烧取暖之物。
整个冬天,太极宫也不会缺上等的木炭来烧,身上也不会缺了裘皮裹身,完全可以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除了这些手段,宫里的贵人们,自然也不缺用来取暖的宫女。
不过。
这也都是皇宫里的贵人们才能享受的到的待遇。
而皇宫里,可不止有贵人们,还有太监,宫女,以及负责值守宫中安全的禁军宿卫,这些人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依然需要大量的木炭来取暖,挨过这个冬天。
受欺负的。
可能整个冬天,只能靠自身的热量进行抗冻训练,忍过冬天的寒冷。
如今
‘大唐煤业商会’的出现,倒是解决了这种情况,在‘大唐煤业商会’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
那就是先给皇宫送上了一批足够整个皇宫过冬使用的煤炭,这些煤炭全部都是上等的无烟煤炭,还有用无烟煤炭制作出来煤球和蜂窝煤。
当然,除了皇宫,三省六部,皇城内所有的朝廷部门,‘大唐煤业商会’也没有落下,都送去了足够多取暖的煤炭。
当然了。
老吴记铁器铺子的铁炉子,还有烟筒也没少送。
不仅有这两样东西。
还有一个可以放在铁炉子上烧水的铜制水壶,算是送给大唐朝廷各部门的赠礼。
让整个大唐朝廷第一次体会到了煤炭的好处。
再由上至下,借由大唐朝廷中的大臣们,勋贵们将这个消息带回府里。
因为煤炭比木炭便宜,这些大臣们,勋贵们为了省钱,一定会让府里出门购买煤炭回来使用。
至于拿来自己使用也好,给家里的家仆使用也罢,煤炭都要比木炭更省钱。
无论大臣们,还是勋贵们,每年在取暖木炭上的费,那也可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如今煤炭可以安全使用了。
这不无形中就让这些大臣们,勋贵们也跟着省了一大笔银钱,这些银钱,不管是去买文房四宝也好,是去平康坊喝酒也罢。
那不都是赚到了。
所以这些大唐朝廷的大臣们,勋贵们,很容易就接受了煤炭。
而这些大臣们,勋贵们的家里多少都会有一些家仆,这些家仆再将煤炭的消息散播到民间,将煤炭可安全燃烧取暖的观念传到下面的百姓之中。
再加上老吴记铺子的匠人们,在李怀安的授意下,那些泥瓦匠在走街串巷给人盘火炕的时候,总会时不时的宣传一下煤炭的安全知识。
多种渠道宣传下,才能让长安百姓很快的就接受煤炭安全的观念。
因为在百姓那简单的普世价值观念下。
连皇宫都在用煤炭,长安城里的那些贵人们都在买煤炭,这些金贵的人都不怕死,敢在冬天使用煤炭,那煤炭就一定可以用。
再经过老吴记铺子的匠人们的宣传。
煤炭在百姓之中,也就不再被妖魔化,开始逐渐融入到百姓生活中。
中书省。
铁炉子上的铜水壶“呜呜.”烧开,水壶盖在蒸汽的作用下,开始跳动。
一位年轻的中书郎走到铁炉子边,一手提起炉子上烧开的铜水壶,连忙来到中书令房玄龄的屋子里。
“中书令,水开了,给您添点水。”
说完。
中书郎也不等房玄龄说话,勤快的将桌子上的茶壶挪到挨着他这边的桌面上,开始给茶壶添水。
等做完这一切后。
中书郎又将手中的铜水壶放下,再拿起茶壶,打算给房玄龄的茶杯添一些水,见茶杯里的茶水还是满的。
于是伸手在茶杯上试了一下。
“中书令,我给您换一下茶水,这杯子里的水凉了。”
说完。
也不去拿茶杯,等着房玄龄的首肯。
这茶杯是独属于中书令的杯子,在中书省,没有经过中书令的同意,中书省的任何官员都不能动。
据说是圣人赏赐的茶杯。
“嗯。”
房玄龄看着公文,头也不抬的回应了一声。
得到首肯。
中书郎才将茶杯小心的端过来,将里面的茶水倒掉,重新添满水,再放回房玄龄随手习惯的位置,还不忘提醒道。
“中书令,这水有点烫,需要等一下再喝。”
“那正好。”
房玄龄脸上带着笑意,端起茶杯,放在嘴边吹了吹,喝了一口杯中的茶水,立时让胃温暖了起来,整个身子都能感觉到热意。
将茶杯放下。
“还好今年冬天有了这铁炉子,能随时喝上一口热水,不像以前,等到渴了,想起喝口水,这茶水也已经凉了。”
中书郎见中书令有闲谈的兴致,自然也乐意作陪。
“中书令说的是,往年,到了这个时候,圣人虽说也发一些炭火,但是根本不够用,每日里,处理公文的时候,渴了,想到喝水,茶水已经凉了,屋子也冷,这喝着凉了的茶水,身子也要冷上几分。”
“现在有了这铁炉子,还有煤炭,这屋子里也不冷了,还能随时有热水喝,我们这些要在冬天动笔的官吏也舒服一些。”
“至少不用没写几个字,就感觉手冻得僵硬,还需要放在怀里捂一下才行。”
这一点房玄龄倒是认同。
别看他贵为中书省的中书令,在待遇上,与中书省的其他官员也没太大区别,屋里也是冷的,茶水也是凉的。
想要喝一口热水,还要借故去太极宫一趟,从皇帝那里讨一口热水喝。
“还有这喝茶的方式,倒也雅致,好像是从吏部传出来的。”
许是因为中书郎还年轻,见房玄龄对这种喝茶的方式很认同。
一时间,像是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中书郎不停地诉说着长安城因为新的饮茶方式发生的变化,也介绍起一些长安城文人士子经常去的喝茶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