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汉永存

关灯
护眼
第131章 让人头疼的太子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太子刘据很高兴,“谢谢太傅,其实这博士是一心为民,就是迂腐了些。

《尚书》有言天命无常与,暴力不足恃,有德则有国,无德则丧邦。

《大学》中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中庸》有言……”

好家伙,太子刘据滔滔不绝,开始说教了,先是《尚书》,然后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随后是《诗经》、《礼记》、《易经》……

简直是张口之乎者也,闭口诗云子曰,这些经典都强调的是仁善治国,少发动战争的理念,强调道德修养、仁政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

刘瀚听着就像是念经,头疼,他终于知道汉武帝渐渐不太喜欢刘据的原因了,这太子可以说是知识渊博,古籍经典,张口就来,还不带重复的,这去后面唐朝以后,不得考个进士?

可学识高,不代表会治国,治国是王道,霸道,仁道,三道合一,可天下无敌,只有仁道,亡之不远,感觉他性格和扶苏很像,简直是2.0版扶苏。

实在忍不了了,刘瀚打断了他,“太子多是读儒家经典?”

“太傅觉得儒家不好?道家的我也读了一些。”

“不是不好,尽信书,不如无书。过去,陛下在与匈奴发生冲突时,有一些世家出身的将领驻扎在边境上。

然而,大将军卫青是从低微出身逐渐崛起的,伱表哥冠军侯则在年幼时展现出非凡的勇敢。

他们转战万里,无向不克,战无不胜,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

知道为什么吗?”

刘瀚没有让他一定回答,自顾自的说道:“当年,陛下希望用《孙子兵法》和《吴子》的书籍教导冠军侯,但他说:‘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

所以,太子,要想成为伟大而杰出的人,光看看书是不行的,书要看,但要有自己的想法,天天抱着书,满口之乎者也,圣人云曰,仁义治国,有用,但用处不大,那些写书的人是先贤,但他们没有当过帝王,甚至好多没有治理过国家。

就算治理过,他们当时的国家制度,法律条文,和现在大汉的完全不一样,可以做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从古至今,好多东西一直在变,比如习惯,饮食,还有国家体制。

夏商周是奴隶制度,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各个国家又有不同,秦国变法富强,一统天下,但法律残酷,不体恤民意,二世而亡,但他把分封制度改为了郡县制度,这是进步,也是改变。

当初高祖不得已延续分封制度,但他发现了弊端,后面积极改正,异姓王基本都没有了,就留下了咱们刘家的王,景帝和陛下一直在削弱藩国,就是为了防止再出现七国之乱,乃至天下大乱。

现在我大汉是郡县制度和郡国制度并列,但在向着郡县推进,积极削弱藩国,这些都是书上看不到的,不是一两句仁义治国、与民休息就可以搞定了……”

从来没有人跟刘据说过这些,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现在已经是二十四年了,那时候太子刘据还没有出生呢。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出来了。

刘据就是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现在朝廷儒家独领风骚,所以他张口闭口都是圣人之言,也怪不得他,准确来说是汉武帝的锅,很多事情,小时候就定型了。

“太傅之言,让据儿茅塞顿开,那孤该如何治国?”刘据又跪拜下来。

“这个没有准确答案,与民休息是要的,对外征伐也是要的,多听,多看,多学,陛下是做的不错的,你可以多学,但别全学,你毕竟不是他,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多想想吧。”

刘瀚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留下愣住的刘据。

(本章完)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尾巴不可以摸[娱乐圈] 芙蓉春夜 四合院:何雨柱的阳光农场 穿成假孕太子妃 吾本山神 这个牧师超正义 金乌她真的好想红 让你送外卖,你到处招惹嫌疑犯 萌翻宝宝最强娘亲 穿成最后一只九尾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