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朱棣之子

关灯
护眼
第353章 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再往后,随着各种水稻的问世,黍一步步脱离了华夏人的餐桌。

实际上,后世华夏人食用的大米,和古代大米并不一样。

后世水稻是杂交技术培育而来,那些东北地区抗寒水稻在古代同样也不存在。

粟、黍产量虽然不高,但好在适应性强,在草原上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干旱地区也能尝试开垦一些田地,种植这两种作物。

至于马铃薯,性喜寒凉,本就原产于高寒地区。

而草原正属于高寒地区,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马铃薯。

特别是漠北大部分的降雨量都集中在夏季,与马铃薯的需水高峰期基本吻合。

而且马铃薯的存储也不复杂,挖深坑像储藏粮食那样,避光、干燥、尽量隔绝空气进行窖藏即可。

因此,在朱高煦的规划之中,马铃薯将会是未来草原百姓的第一主食。

漠北地域广阔,水系又发达,有太多地方可以种植马铃薯。

如此一来,定居在漠北的大明百姓就可以通过大量外销马铃薯及马铃薯的加工品获利。

再配合牛羊肉以及奶制品加工厂,将来在草原上养活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大明子民完全不是问题。

“除了早在洪武、永乐年间就已经内附汉化的蒙元人之外,如今的草原上,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加在一起,总计还有多少部众?”

朱高煦沉默了一会儿,随即问道。

瓦剌、鞑靼覆灭之后,他就已经对草原上还剩的游牧部众做了一次估算,回京后他又通过阅读陈懋、朱能等将领递交的战报,以及大都督府军法部、军勋司等武官做的统计,对草原人口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此时询问朱瞻域,一方面是临时起意,另一方面也想看看朱瞻域通过这几天的努力,对草原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

朱瞻域略作思考,然后用不太自信的语气答道:“据儿臣从多方探知,眼下的漠北部众(原鞑靼诸部)接近十二万人,漠西部众(原瓦剌诸部)要多一些,算上之前依附绰罗斯部,但和林之战后投降朝廷的大大小小各部落在内,约有三十八万人。”

朱高煦眼前一亮,有些惊喜的问道:“漠北、漠西的游牧部众人数,你从何处探知?”

“儿臣调取了此次随驾北征有功将领的军报,又结合大都督府军情司战前收集到的情报,通过加减后推算出来的。”

朱瞻域老老实实的解释道:“马哈木、脱欢父子俩领导的绰罗斯部经过近十余年的对外兼并,麾下部众倒是增加了十余万,可瓦剌诸部的总人数却是逐年递减。”

洪武年间,大明攻占漠南之后,元顺帝北逃的太仓促,跟着他和王保保逃回漠北的,只有三、四万人,曾经内迁中原的蒙古、色目人,都做了大明的子民。

为了统治这些投降的前朝子民,朱元璋禁胡语、胡服、胡姓,禁止蒙古、色目人之间通婚,推行强制汉化的政策。

历史上,经过大明王朝两、三百年的统治和同化之后,中原已无蒙古、色目人存在。

即便是现在的乾熙初期,经过洪武、永乐两朝五十余年的强制汉化,定居在大明腹地的蒙古、色目人早就与本地人没多大差别。

当年蒙元退回漠北之后,早年依附蒙古自称卫拉特人的瓦剌人趁势崛起,在洪武后期完全占领了漠西之地,与退守漠北的残元(鞑靼)不断争夺草原的统治权。

永乐五年六月,朱棣第一次亲征大漠,一举击败阿鲁台所部,先后斩杀鞑靼兵一万六千余人,俘获牛羊马匹十万余头。

永乐十年四月,朱棣第二次亲征大漠,击败以马哈木为首的瓦剌三大部,前后斩杀瓦剌兵两万三千余人,俘获牛羊马匹二十余万头,迫使马哈木当年冬季派遣使臣向大明进贡马匹,表示臣服。

永乐十六年四月,朱棣第三次亲征大漠,一路打到了阿鲁台的老巢,剿灭了鞑靼汗庭主力八千骑兵,并封狼居胥,俘获牛羊马匹十二万余头,阿鲁台不得不向朱棣称臣。

朱棣的每一次亲征,都让瓦剌、鞑靼大伤元气,进而导致各部人口锐减。

再加上从永乐年间开始,大明一方面严格控制各种作物及粮食物资流入草原,另一方面又积极派遣高僧去草原传法。

草原各部首领为了加强统治,强制牧民信教,导致大量男丁选择出家,造成男丁缺乏。

物资的匮乏,使得牧民们日子生活艰苦,促使更多人逃避现实,选择出家。

男丁的缺乏,使得男性劳动力减少,以至生产凋敝,进一步加剧了草原各部人口的下降。

以至于,当和林城之战结束后,整个草原上大大小小各部落加在一起,总的人数才不过五十多万。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朱高煦郑重的看向朱瞻域道:“太子,在草原上设置实土都司,以及修建道路、城池等事宜,朕决定全权交给你去做。”

“父皇,儿臣怕能力不足,误了您治理草原的大事。”

朱瞻域内心无比激动,脸上却表现的十分平静。

可他充满期待的眼神,暴露出了他大脑里的真实想法。

(本章完)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娱乐圈大清醒 七零海岛随军养娃 冲喜后夫君造反了 重生1978 英雄无敌之亡灵法神 我在诸天有角色 同时翻车三个神明后 男主爱的人设我都有[快穿] 我在西游当魔王(穿越) 我和千年女尸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