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前者掌军籍,后者掌制令。
一般情况下,为防止军权旁落,凡重大军事决策、发布军令、任命将帅,会由兵部题奏后,请旨而行。
然而,改制之后,大都督府军参部掌调兵权,各地都督府下辖诸军提督掌统兵权。
领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可以防备地方军事长官拥兵自重。
一般情况下,各处都督府下辖的军队,皆在各自驻地训练、驻守。
和平时期,诸军归各地都督府节制,九个都督府依大都督府相关部司的要求,制定练兵计划,由各军提督负责具体的练兵事宜。
凡逢战事,大都督府军参部奉旨负责最高指挥,地方都督府负责其辖区军队的前线指挥,诸军提督配将军印依令统率军队作战。
战事结束之后,统兵将领缴印于朝,军队则各回驻地。
“陛下变革兵制,实乃一大善政。”
杨荣道:“天下之兵,本于大都督府,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京师之兵,总于三军戎政提督,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各地之兵,受地方都督府节制,却握于诸军提督之手,诸提督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此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不错!”
陈洽附言道:“此兵制将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立,与宋代‘三衙统兵制’很像,但却没有宋代兵权三分之弊端。”
齐泰有意借陈洽之口安抚兵部各郎中、主事官员,于是开口问道:“叔远不妨说的直白些。”
陈洽字叔远,他听了齐泰之言后,微微拱手,然后说道:“宋代练兵、调兵、战时统兵并非一个衙门,更不是一个人。”
“这就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识兵之情形,以至于官兵战力大为降低。”
他话锋一转道:“一支军队若要保持强大战力,排在首位的当是士气,而鼓舞士气最重要的却是这支军队的‘魂’。陛下以前说过,‘军魂’是以军队将领为核心而形成,比如北府军、岳家军。”
“然,陛下颁行的新兵制,平日里按练兵计划负责练兵的乃是一军之提督,而战时统率军队作战的也是一军之提督。如此安排,恰恰避免了‘兵不知将,将不识兵’之局面。”
“可时日一久,诸军提督难免与下辖军士产生情义,若有人勾结起来,阴谋造反,岂不是振臂一呼,便会响应云集?”
武选司郎中说出了心中疑惑道。
旁边的杨荣微笑不语。
“杨侍郎笑什么?”
武选司郎中有些不满的问道。
“杨某笑你小看了陛下!永乐初期,朝廷设立军需官。自那以后,粮饷皆由军需官按人头放发。”
杨荣解释道:“大都督府军需部的存在,便是为了确保朝廷的粮饷可以落实到每一个士兵的手中。若有军士吃着朝廷的粮饷,而仅仅为了情义,就要去造朝廷的反,这种人恐怕非痴即傻。”
“咳咳,且听齐某一言。陛下并非要裁撤兵部,诸位稍安勿躁,过几日定有旨意下来。”
齐泰咳嗽了一声,将众人注意力吸引到他的身上之后,朗声道:“本朝虽然不以言获罪,但妄议令旨那就是对陛下的大不敬。”
“列位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罢,勿要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胡编乱造。”
“是。”
杨荣、陈洽连忙躬身应声道。
其余郎中、主事等兵部官员见左右侍郎已表态,不得不起身行礼恭声称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