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依赵王殿下之言而行,如此一来,以后谁还敢来大明朝贡?”
郑和当即解释道:“因此,微臣建议,另一半由朝廷按官价收购,再拿到市场是卖出,两价相差,利润必定不菲。”
朱棣点头道:“是个主意,既拿到了番货,又不失我大明上国礼仪,可谓是两全其美。”
“这个主意虽然不错,可这一买一卖,由谁经营呢?”郁新又问道。
“当然是市舶司了!”朱高燧抢话道。
朱棣闻言,微微有些皱眉。
他发现朱高燧现在变得有些跋扈,与他左手下方稳坐泰山的朱高煦完全没有可比性。
郁新道:“京师附近,哪里来的市舶司?”
郑和躬身接话道:“可由户部派官员,代为管理。”
“郑太监的意思,是让户部臣工都去做买卖?”
郁新义正辞严道:“一买一卖,如同商贾小人一般,岂有此理?”
朱棣沉默无言。
御史桂湛出列道:“陛下,此举不可。自古君子喻于义,小人趋于利。让户部官员出去做买卖,成何体统?”
他接着道:“再者,用番货去赚我京师百姓的钱,这与‘巧取民利’有何区别?这般左手倒右手,并没有为我大明从海外番商手中挣来一分钱!”
“此言是大大的荒谬!敢问桂御史,能买得起这些番货的,有几个是平民百姓?”
朱高燧大声反驳道。
朱棣总算点了一下头,表示朱高燧这话说的比较中肯。
看着朝堂上众人的争论,朱高煦知道,若不改变重农抑商的观念,朝廷很难实现真正的富强。
若朝廷没有足够的钱,自然就难以支撑战争,以及攀科技树。
长此以往下去,朝廷财政赤字不断,就会像历史上的明朝一样,最终被军费、赈灾给拖进泥潭,直至大明社稷倾覆!
“七天交易的事,就这么定了。”
朱棣望了一眼朱高煦,见后者沉默不语,于是朗声拍板决定道:“官价收购番货,然后再上市交易。”
他说到这里,望着桂湛道:“朕允许番人在京师附近出售货物,可并没有禁止我大明的子民卖货给番人。大明子民赚到了钱,便可体会到朕开海之策带来的好处。”
这时,朱棣豁然起身,俯视着堂下朝臣,高声说道:“既然众卿口口声声要为君父分忧,那好,从这个月开始,全国所有官员的俸禄,皆用郑和运回来的番货按官价折抵。这叫番货折俸,替朕分忧!”
他望着郁新、桂湛,接着道:“既然你们认为做买卖有辱君子之名,有悖为官之道。那这个买卖,朕来做!”
朱高煦见朱棣起身,也连忙站了起来。
朱棣道:“太子,你替朕主持这件事。”
“儿臣领命!”朱高煦躬身道。
散朝后。
春和殿。
太子书房。
朱高煦正在与户部侍郎夏原吉商谈事情。
“太子殿下,自上次国宴之后至今,经臣统计,竟少了碗碟、酒盅等餐具五百八十余件。这些诸国使臣,真是有失体统!”
夏原吉苦着脸,起身拱手说道:“臣请殿下让郑和务必与那些贡使说一说我华夏礼仪。”
“那些瓷器碗盘若不招人喜欢,谁还拿?”
朱高煦笑着说了一句,并抬手示意夏原吉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夏原吉道:“臣只晓得,再喜欢也不能偷的道理。”
“偷这个字用不得。”
朱高煦故意板着脸道:“父皇的意思,不光要他们拿,还要送。”
“殿下,郑和从海外带回来如此多的番人贡使,吃住全由朝廷供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长此以往,得多少冤枉钱啊?”
夏原吉愁眉苦脸道。
朱高煦打趣道:“夏侍郎,你可知许多京官在私下里都叫你什么?”
“臣不知。”夏原吉恭声道。
朱高煦笑道:“叫你夏算盘。”
夏原吉自嘲道:“微臣喜欢精打细算,多个‘算盘’的诨号,倒也贴切。”
“你这是算了小账,没有算大账。”
朱高煦解释道:“诸国外邦使臣来大明朝贡,这是举世瞩目的壮举。这些番人来了又回去,他们就会变成我大明的使臣,将大明的文明强盛传播海外。如此一来,能让郑和少走很多海路,你算算这会为大明省下多少银子?”
夏原吉闻言一愣,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账还可以这么算。
“微臣不敢苟同,传扬出去又能怎样,咱们不还是要自己过自己日子么?”
夏原吉道:“洪武年间,太祖皇帝就是受不了这种赔本赚吆喝、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买卖,才下令限制各国贡使来华的次数。还有,太祖不让用番货,就是怕纵容奢靡之风。”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殿下有所不知,随着番邦商人在京城开始出售番货,秦淮河两岸的民俗风气,已经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夏原吉,你算的是衣食住行,心疼的是那五百多个盘子。”
朱高煦先是说了一句,随后连续问了三个问题。
“大明国威值多少钱?群臣一心,继往开来的前景,你算过吗?四海宾服,天下太平,能创造多少财富,你算得清么?”
夏原吉忽然被问住了。
朱高煦又问道:“夏原吉,午门外展示的海外奇珍,你去看了么?”
“臣都见了。”夏原吉恭声道。
朱高煦接着道:“那我问你,你觉得那些奇珍价值几何?”
ps:关于历史上郑和出海,究竟是赚钱还是赔钱,是好还是坏,有太多的观点。但本人相信,总归是利大于弊,是赚钱的。否则,朱棣哪里来的钱五征漠北、修建新都、修建武当山、修建皇陵?只不过是钱被皇家赚了,官员没有分到红利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