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都放着防火的水桶,门口就是小河,这也是在这个年代能做到的最好的消防等级了。
对于在登州工作的人来说大型设备见得多了倒不是如何惊讶,而那些青州地主老财们却纷纷是开了眼,刚刚走进烘干车间,众老爷的眼睛便直了起来。
第一个房间是烘干车间,面前出现的是一个大型的烘干室,这家轧厂计划采用最传统的方式将原料扬入烘干室,后面送风,下面则用煤火对原料进行烘干。
这样的烘干室的规模十分大,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狭窄的烧瓷器的龙窑就已经是叹为观止的巨大工业建筑了,而眼前的烘干室因为要鼓风的关系所以修筑的十分宽阔。
当众地主得知看起来这像个小房子还有门的地方居然是专门用来烘干的烘箱之后都是惊的嘴巴大张,这么大的烘干室,要烘多少斤才用得着?
众人之中还有一个皮肤比较黑的青年,看见这烘干室之时他也是颇为惊讶,用口音有些古怪的汉话跟旁边的监理会技术员问清这房间是做烘干的之后满心激动。
这人是黎人,到登州之后改了汉名叫孙才,专门到护产村指导这里的生产的。
包括孙才在内的黎族技术员是孙新他们从琼州挖来的二十多个种好手之一,这群人干活颇为尽心尽力,到了登州之后更是见识了监理会至下的繁华富裕,于是纷纷积极的融入,现在都已经改了汉名。
他们全部选择让自己姓孙,这不是孙新的要求,反倒是他们故意要沾孙新的光。
原本在登州姓孙的人就不多,孙新和孙立两人都是外来户,户口也不算显赫,结果这二十多个黎人携家带口的一来倒是在登州搞出了一百多个孙姓,现在在登州普遍都知道姓孙的是黎人,比孙新和孙立兄弟俩的本家还要人丁兴旺,孙立对此还有些意见,孙新想一想也没有去说,他也能猜到百年之后,说不定这家孙姓就要攀附到自己的谱系之上了。
孙才他们在海南那边也是有轧工艺的,其实古代中国对于的处理技术比同时期的欧洲美洲要先进很多。
美洲的原住民以及后来的殖民者一直到十八世纪处理籽的方式都还是用人工一粒一粒的将中的子捡出来,这种处理方式原始到了极点,一个壮劳力一天时间也检不出半斤,而且会累的头昏眼,长时间坐下来处理籽的黑奴甚至因此纷纷在二十岁就会患上腰肌劳损,然后在没有治疗条件之下活不过三十就要早逝。
而早在宋代黎人就已经发明了用木辊碾出籽的技术了,工具十分简单,用一根像擀面杖一样的辊子和一块木板,将放在板上碾压,把籽从之中压出去。
只不过这种工具实在是太原始了,哪怕有了工具每个劳力每天能够用手撵出的也只不过是两三斤而已。而处理之前的操作工艺更是十分的简陋,有的用太阳随便一晒,有的甚至不处理,最后轧出来的原质量自然是参差不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