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董卓联合吕强
现在的朝堂之中,董卓与以袁家和杨家等为首的公卿望族你争我夺,争权夺利的举动愈发激烈。
为了能够完全的掌控朝堂,董卓开始考虑收纳一部分凉州的士族进入朝堂,来替换掉一部分“没有作为”的公卿,以便有效的对大汉朝政进行统治。
但问题是,自古以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人事权力历来都是一个集体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如今董卓在京城抢夺了财权和军权,这在关东士族的眼中也就罢了。
毕竟这种权力,虽然表面上看影响巨大,但只要筹谋得当,并不是抢不回来,速度快的,一夜时间,一场政变就能抢回来。
但人事权力可不一样,这东西属于细水长流,靠着时间沉淀来积累,一旦撒出去了,想要收回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袁家和杨家可以坐视董卓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抢夺军权和财权…但人权不行!
李儒在朝堂上刚刚将这件事一提出来,顿时就遭到了以袁隗和一众朝臣们的强烈反对。
目前何太后和天子都站在董卓的一边,他们紧紧的抱住了董卓的大腿,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董卓的所有提案。
在天子和何太后此时的眼中,董卓所说的一切,都是政治正确。
虽然他们两个就硬实力方面跟满朝公卿确实比不了,但天子毕竟是天下大义的代表,他的站队,让董卓底气十足。
但即使有天子站队,公卿们这一次也是坚决不让你!
咱们死磕到底!
满朝公卿都不同意,董卓如果硬要在朝中或是地方大换血,就要实行强行推动的手段,可一旦强行推动了,后果不言而喻,那就必须要动刀子!
很有可能就是杀个浮尸遍野。
虽然这对董卓来说是家常便饭,不过不到盛怒之时,董相国还不想这么做。
也不知是不是凑巧,也就是在这个当口,青州今文系的朝臣们在地方的家人联名,请朝中公卿代为传话给天子,言刘俭在青州边境的历城屯兵,没有丝毫的进取之心,他根本就不派兵与黄巾贼交手,请朝廷以严令催促刘俭快速动手,消灭青州黄巾,解青州之危机。
青州系的今文系公卿立刻写明奏疏,呈禀尚书台,但天子在拿到了奏疏之后,直接都转给了董卓,请他代为批复。
奏疏转往相府之后,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所有状告刘俭的文书,统统被董卓驳斥,理由很简单——刘俭是奉朝廷军令前往青州平贼的,而且他还是假节钺在身,朝廷没有理由干涉他的用兵,只需在最后问他要结果便是了。
而且董卓以专业的军事角度,向所有朝臣们解释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大道理。
在军事领域,眼下雒阳的朝堂之内,无一人是董卓的对手,更没有一个人可以在军事领域上对他进行驳斥。
再加上天子的支持,刘俭“屯兵青州不思进取”的这件事,被轻飘飘的带过了。
这件事情之后,有一名刘俭的使者悄悄地再度来到了雒阳,向董卓转达了刘俭的一番“良苦用心”之言。
这场谈话,足足有两个时辰。
而待刘俭的那名使者走了之后,董卓当即前往禁宫,向天子刘辩诚恳谏言,请天子重新设立宦官队伍!
自打何进与宦官集团火拼之后,雒阳的皇城之内,就没有了一个阉人,如今何太后和天子的寝食,皆靠宫女伺候,而皇城的宿卫则是仪仗羽林郎,虽然依旧能够正常运转,但对于天子和何太后而言,总感觉似是少了点什么。
不错,少的就是宦官!
而宦官集团,百十年来,就一直是皇室不可或缺的存在。
皇权需要有代理人,这个代理分别是外戚和宦官。
外戚应该做的事情,如今全都有董卓一个人承包了,但是接替当年张让,赵忠,乃至于曹节职务的人,眼下并没有。
而刘俭的使者,这一次代表刘俭入京,向董卓陈述的就是这么一件事。
董卓对此事深以为然。
他确实需要帮助。
所以他决定重组宦官集团。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若是寻找一批人送往内宫当宦官,这件事对于董卓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旦夕之间就能切掉一千个人的小叽叽,给刘辩送到皇宫来当内侍。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他就是送再多的新鲜阉人入宫,最多也不过是伺候天子和何太后,干的都是下人的活,在短期内让这些阉宦们迅速成长,成为能够和他董卓达成政治同盟的人,这实在是不现实的。
最少,也得有那么一个两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宦官首领,替他来训练这些新宦官,用最快的速度和自己达成政治联盟!
可是何进和十常侍火拼的时候,雒阳城中的宦官都死绝了,有政治经验的宦官不是喂了军士们的屠刀,就是喂了洛水之中的大鱼,如今真的是没有人可以给他董卓分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