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口,也在此前清查县内富户以及后来吸引流民等措施下,已达近万户了。
放在这时代,妥妥的大县,但要跟后世比的话,那依然就只能是个……乡镇。
“而今,县里共计九千三百一十三户,共计人口五万余人,若以阿楚昨日的授田制,要分出耕地近三十万亩,山地或者小坡近七十万亩。”庞山民道,“若真推行阿楚所言的计口授田制,三五十年后,或者就无田可授了。”
黄月英大概估算了一下,这个时候的一亩大约是后世的三分之二,这耕地与山地加起来近万亩地,算下来也就是一百多平方公里,足够分的。
但庞山民担忧的没有错,但不是三五十年,而是两三百年之后,会有无田可授的窘境。
她这计口授田的制度,改良于唐初的分田制度。唐初的这个制度,为之后的贞观、开元打下了基础,可同样的,也因为这个制度,再到后来,无数百姓已经无田可授,埋下了祸根。
所以,她对永业田做了数量限制,还定了官授田,可以大大的延后无田可授的局面。
“兄长不必担忧。”黄月英安抚,“三五十年后,不会无田可授,至少要到二三百年后才会出现此局面。”
“这……那到时出现此局面又当如何?”庞山民便问。
“迁徙百姓至有田可授的州县。”
“百姓不愿呢?”
“若不愿,自然也可,可以做工过活,但阿楚相信,任何一对父母,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家产。”
土地,在中国人心里,那就是根,是刻在骨子里丢不下的东西,连萧何……也在帮着刘邦定了天下后,兼并了不少土地,更何况普通百姓。
庞山民叹气,“阿楚的意思是,即便到时候迁徙百姓至别处,官府会负责其一路安全与消耗?”
“是。”
“可……再待数百年后,大汉朝皆无地可授了,又当如何呢?”庞山民又盯着黄月英问。
在庞山民看来,计口授田这个制度,是很好。
对于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来说,那是好的不能再好的。
但唯一的问题,在于田地数量是有限的,人口增长的速度一旦超过某个值,这些田地,就会被分完。
再者,按照朝廷一惯的习性,官员、勋贵、皇亲等特权阶级,能分的土地……更是不会少,这就更是减少了普通百姓能分的土地面积。
“大汉朝之外,仍有无数土地。”黄月英笑着。
她才十六岁呢,这时候才公元三世纪的开始,这时候欧洲和美洲在干吗?难道还不能谋划了?
庞山民瞪大眼睛,“那蛮夷之地……”
“荆楚之地,在数百年前,亦为蛮夷之地。”黄月英继续道,“如今呢?兄长又如何看?”
庞山民张了张嘴,好吧,他没说过黄月英,简而言之,这个制度……会在不久之后就推行下去,至于之后反响如何,只能到时候再看了。
“初步计划,是先给普通农户之家授田,不限这家此前是何身份,奴隶隐民也好,流民也罢。”
“那小有身家之族如何处置?”
“就说,若他们想参与计口授田,自然也可以,先将他们名下那些土地收回官府,再做他论。”
“若真如此……这便没有了佃户可为他们耕作!”
“其他县……不是有吗?”
庞山民再次目瞪口呆,黄月英这办法,话里话外都是要让楚安县的百姓不断增多。
只要不犯律法,她不介意让这些富豪之家高价聘用普通百姓,甚至……去其他县里挖人。
“另外,此法试行后,阿楚也会写信给玄德公,请他也在叶县试验此法。”黄月英又道了一句。
庞山民:玄德公那么傻吗?
今日第一章。如题。
求各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