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张卫平朝祁魏问道:“不知道你这个武侠故事叫什么?”
“《英雄》”祁魏很干脆的回答道。
而这让张卫平真正确定了祁魏是有备而来,不敢再对祁魏升起小觑心理。
但实际上,《英雄》这个项目,并不是张卫平想得那样。
应该来说这是祁魏有准备的一次心血来潮。
因为在后世,祁魏曾看过一个新闻,老谋子是在《英雄》开机四年前就开始筹备这个项目了的。
而《英雄》是在2001年开机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很可能就已经有这个剧本了。
而《英雄》又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项目。
祁魏原来的想法是,拍摄《我的父亲母亲》成功和老谋子搭上线,到时候看有没有可能投资这部电影分一杯羹。
可当张卫平和祁魏说起想给老谋子开一部商业大片要用到自己《满江红》故事时。
这时祁魏才意识到自己很可能想错了,当初看得那个新闻不一定就是真的。
更有可能,是因为李桉《卧虎藏龙》的大获成功让他们看到了武侠大片的巨大潜力,才有了《英雄》这部武侠跟风之作。
意识到这一点,祁魏瞬间就换了一个思路。
若是按照原来的想法,《英雄》这是张卫平公司项目,自己想投资入场分一杯羹那要看别人的脸色,得征得人家同意,这不仅要欠人情,分一杯羹也赚不了什么钱。
但现在他们既然没有这个项目,如果自己提出这个项目,成为这个项目的发起者,那自己就掌握着主动权,如果这个项目能像后世那样成功的话,不仅赚得要比原来的想法要多得多,也能让自己和自己的影视公司扬名天下,彻底奠定自己在圈内的地位。
真正的名利双收。
既然张卫平他们还没有这个项目,而这个项目又能让自己名利双收,那为什么祁魏不自己搞,要说服张卫平一起合作呢。
原因很简单,众人拾柴火焰高。
后世《英雄》这部大片,从电影的筹备到演员的挑选.电影上映时的防盗工作到最后国内外资金回笼,到处都是通力合作的结果。
没有那么多投资方和出品方一起出力,这部电影也取得不了那么高的成就。
吃独食是行不通的。
不仅在娱乐圈,在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一起将蛋糕做大,分得其中一大块就行了。
既然如此,和谁合作都是合作,那为什么还要找张卫平呢?
很简单,因为他有老谋子。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后世《英雄》那么成功,是离不开老谋子的。
如今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内地导演也就陈大导,老谋子等寥寥数人。
电影想在国外卖得高价,还真需要他们的影响力。
这些大导中,尝试做商业电影的只有几位,能驾驭这种商业大片的更少之又少。
至于陈大导,他刚刚“搞砸”了一部商业大片,若是让他执导这部电影,以他现在在剧组独断专行的作风,那就很有可能让《一个馒头引起的惨案》提前上演了。
他在千禧年初拍得那部电视剧《吕布与貂蝉》就已经开始放飞自我了。
找谁都不可能找他。
至于其他人,还不如老谋子靠谱了。
那为什么不将导演人选放宽至港台乃至国际呢。
因为祁魏不放心他们,这个时候内地资本可是被港台影视圈当做凯子呢,祁魏可不想成为他们坑蒙拐骗的大水喉。
还是老谋子是正确选项。
所以和张卫平合作还是更合适。
看着二张已经有了合作的想法,现在祁魏和他们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祁魏突然又想到了什么事情。
然后说道:“我听说张总的公司在小本子那已经组建了发行渠道,是不是有这件事。”
张卫平点了点头回答道:“这还是多亏了老谋子的名气。”
这就是国际大导演名气的体现了。
老谋子正在拍的《我的父亲母亲》投资过了千万,而这样一部相对文艺的电影在国内是收不回这个投资的。
哪怕是老谋子这样的大导也不行,因为题材不吃香。
张卫平给老谋子投资这样一部戏,更多的是想在国际上卖片来收回成本甚至盈利的。
而张卫平对市场也是有一定敏感度的,他也感觉到像这种亲情爱情文艺电影在小本子能受欢迎。
他在小本子那组建发行渠道就是准备将这部电影卖到小本子的。
实际上从后世的记忆中祁魏知道《我的父亲母亲》在小本子票房很不错,当年在小本子仅次于祁魏手中的那部《那山那人那狗》。
“张总应该知道我进组前拍了一部霍健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这是我公司投资出品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国内可能不那么受欢迎,所以我想通过张总你的公司渠道卖到国外。”
“这个没问题。”张卫平十分爽快的答应了。
“那就多谢张总了。”
张卫平之所以答应的这么爽快,一是因为他有了和祁魏共同开发《英雄》这个项目的想法。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祁魏已经卖了他一个好。
通过《网络时代的爱情》超千万的票房成绩,祁魏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电影市场号召力。
祁魏的参演能让一部电影多个几百万的票房,而当初老谋子给祁魏开的20万片酬就不合适了。
祁魏还没进组,是有重新谈待遇的资本的。
坐地起价也许对其他演员信誉上有影响,但这影响不到已经成为资本的祁魏。
要个上百万的片酬都不过分,因为之前就有剧组邀请祁魏拍电影开出了更高的片酬。
但祁魏并没有这么做。
和张卫平他们聊得差不多了,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鬼灵鬼灵的姑娘。
“祁魏,你来了啊。”她笑得很开心,对祁魏大声喊道。
祁魏转头看去,正是章子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