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港岛家族的诞生

关灯
护眼
第535章 【置地危机】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4月初旬。

“林爵士,这是关于七号货柜码头的标书,以及参考标价!”马世民将一份档案袋交给林志超,认真的说道。

七号葵涌货柜码头招标在即,马世民也是为了这事做了很多周密的工作。毕竟如今货柜码头可是香饽饽,窥觊七号葵涌货柜码头的海内外财团不少,一不小心就马失前蹄。

如今,和记黄埔拥有四、六号葵涌货柜码头,一共是6个泊位,其中六号葵涌货柜码头是4个泊位。

而即将招标的七号葵涌货柜码头,是4个泊位的大码头,一旦被和记黄埔中标,便一举奠定和记黄埔在香港货柜码头的绝对霸主地位。

林志超从档案袋拿出投标资料,认真的看了起来。

七号葵涌货柜码头的参考标价是40.9~43.9亿港币(马世民的分析),标书的内容还有中标之后,立即开始填海、建设,预计需要25~28亿港币。

也就是说,整个七号葵涌货柜码头需要投资70亿港币,可谓投注巨大。

而六号葵涌货柜码头,和记黄埔仅投资20亿港币。

当然,两个码头的泊位虽然都是4个,但堆场面积、有无货柜大楼、商业地皮等,这些条件是不一样的;而且,货柜码头越来越繁忙,业务越多,代表越值钱,港府自然希望大家来争抢这个码头,因为港府也缺钱。

“嗯,我觉得还不错,资料放在我这里,我再看看,有什么问题会通知你!”

“没问题这个标价我觉得最高价比较安心,你的意思是?”

“行,43.9亿港币的价格,能稳中标,相信其它财团给不起这个价格。”

林志超爽快的答应标价,是因为七号葵涌货柜码头对和记黄埔非常重要。

如今的和记黄埔,被林志超规划了五大核心业务:地产开发、港口码头、零售、电讯、能源。

重要的是,这五大业务都要延伸至北美、欧洲、亚太区。

今年和记黄埔突破30亿的利润,已经是板上钉钉,虽然才过完第一季度,但林志超已经有了预测。所以,和记黄埔的发展并不缺钱。

接下来,林志超讲道:“英国大东电报局那边,我们迟迟进入不了董事会,看来这个收购又只是赚点小钱,而没有达成合作的可能。”

马世民顿时有些惭愧,和黄的海外扩张,是由他在主导。但如今取得真正‘成功’的,只有收购赫斯基,因为得到了控制权。

而收购赫斯基,确实老板的功劳,并不是和记黄埔管理层的功劳。

而在1985成立的伦敦办事处,陆续收购过培生公司、英国大东电报局,但都没有机会进一步达成合作,所以惟有将手中的股票趁高套现,获得一点利润而已。

马世民说道:“投资大东电报局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也算是表明我们投资电讯的决心。我们现在正在搜寻英国的流动电话业务,准备进行收购,达成我们海外电讯的第一步。”

林志超点点头,电讯业务一般分为海外电话、国/市内电话、流动电话、传呼机。其中海外电话、国/市内电话,又是固定电话业务,一般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有企业里,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国家安全(海底电缆)等等。

香港的固定电话业务,目前是被英国大东电报局旗下的‘香港电话’独享,但很快就会撕开一个口子,市区固定电话会拿出第二个、第三个牌照。

这个时代的电话费,可是非常昂贵的,特别是香港的一些企业,每个月几十万港币的固话开销,也是很正常不过的。

“好,和记电讯海外发展是势在必得,本地市场太小了!除了英国之外,也可以考虑澳洲的传呼市场,以后再进一步进入流动电话市场。”

“嗯,我们会认真研究的,晚点拿出方案给你!”

和记黄埔的地产业务,除了正在开发的‘黄埔园’,九十年代还有丽港城、海逸半岛(占股权),以及在日本的地产投资。

和记黄埔的零售业务,屈臣氏、百佳超市两大品牌,早已经走出香港,已经在亚太地区拥有上百家门店。

货柜码头,目前依旧在香港发展;

电讯产业,正在走出香港。

能源产业,港灯、赫斯基都是旗下代表。

至于贸易等业务,已经算不上核心产业。

新世界酒店的一间大包房里,林志超、郑裕桐、李兆基、黄廷芳、郭德胜、李家成六人正在闭门商谈大事,且屏退了所有服务人员。

大家坐在沙发上,表情比较认真,不像是在闲谈,其中郑裕桐最为认真。

原来,是华资大佬们盯上了苟延残喘的置地公司,特别是郑裕桐窥觊置地剩下的几幢优质中环物业,想来个‘赶尽杀绝’。

郑裕桐一向不喜欢收购,但如今快要退休时,却想‘风头一把’,拿下置地公司。当然以郑氏的财力,也不是可以收购置地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目前置地手中的物业还有:历山大厦、香港会大厦、(置地广场、告罗士打大厦、大堂及公爵大厦)、太子大厦、太古大厦、皇后大道中9号,这仅仅是中环的物业,还有在铜锣湾拥有世界贸易大厦、怡东商场等,以及拥有半山的地利根德阁豪宅项目等。

仅凭这些,置地目前依旧是地产企业第三名,仅次于长实、九龙仓集团,市值高于新鸿基、恒基等。

重要的是,置地的资产值实际上是远低于市值,净资产值应该在200亿港币左右(前世是300亿以上)。

而且,置地还将牛奶公司、文华酒店分拆出来,还有如此规模,可见置地底蕴可真是厚。

此时的怡和系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1986年,凯瑟克家族请来美国投资银行家包伟士进行集团结构调整:

1986年10月,置地宣布将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牛奶国际分拆上市,稍后,置地又宣布将另一间全资附属公司文华东方分拆上市。

1987年2月,怡和宣布成立一间新上市公司——怡和策略(怡策),由怡策直接控制置地、牛奶国际和文华东方的股权,其中持有置地的股权为26%。置地原持有怡和股权,改由治策持有。

怡置脱钩,维持7年之久的互控关系结束。

怡和怡策互控,怡和持19%的怡策股权,怡策则持26%的怡和。当然,大股东凯瑟克家族亦持有两家企业相当的股权。

怡置系大改组后,怡策替代了怡和的控股功能。这样怡和的外围就有两道防线,最外围一道是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公司;第二道是怡和策略。

这样,最里的怡和就成为“城中之城”。

凯瑟克家族巩固了大本营,同时也意味着对置地控制的削弱。置地的两翼(牛奶与文华)自立门户,置地实力大减。

而且置地还是被置于怡和全系的外围,市场人士认为,这是凯瑟克家族有意放盘的信号,怡和将待价而沽,择高者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郑裕桐盯上置地这块肥肉,他深知以他自己的实力,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他便拉拢多名华资大亨,更是将林志超这个‘怡和头号杀手’请来坐镇。

在大股灾前,郑裕桐代表新财团和怡和系凯瑟克家族谈判过,郑裕桐出价12港币每股收购怡策手中26%股权,比市价高出5成。

不过西门凯瑟克认为这个价格依旧低于置地的资产净值,所以并没有同意,但却说了一句:“the door is always open(大门总是打开的),the problem lies in the price(问题在于价格)。”

凯瑟克家族,并没有关上大门!

这让郑裕桐觉得希望很大,便更来劲了。

反倒是林志超,是抱着凑热闹的想法,反正不是他在带头,跟着一起喝口汤也不错。

包房里,郑裕桐说道:“如今,六个月期限即将过去,我们该再次发起进攻了!”

为什么中间要停六个月时间,这便是受大股灾的影响:

第一,对大家的信心有一定的影响;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npc要努力双修(np,结局1v1) 首辅攻略指南(1v1) [ABO]畸形beta(NP/H) 绿光(H ) 迷失真心(百合H) 君非良人 浮云 (古风,重生,1v1) 霍格沃茨:我是哈利大表哥 漫威里的狂战士请求战死 炼道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