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天子守国门,归还天师位
“蒙古人来了?”
北京,皇帝还没来到京城,蒙古人先来了。
前线的消息传来,确实让不少人心惊肉跳。
“要是前线的徐将军挡不住,那不是他们马上就能冲到京城?”
“赶紧去通知皇上……”
相比起其他人的惊慌失措,胡惟庸知道这件事,心情是惊喜不已。
蒙古人终于来了,他不用提心吊胆,怕事情功亏一篑。
不过兴奋之余,他听着百官的反应,又变得患得患失起来。
在朱元璋还没入城的时候,蒙古人来了,比胡惟庸想象中,还要早上许多。
大明的迁都还没到来,蒙古人就先给皇帝上了一课……
已经有不少官员建议,北方危险,让皇帝先不要到北京来。
可是,如果朱元璋不来北京,他的一切计划,不就泡汤了。
“胡相,您赶紧写奏疏,让陛下保重龙体,大局为重……”
胡惟庸深吸一口气,无可奈何……
就在他复杂且焦急的情绪中。
河北!
皇帝的车辇停下来。
“蒙古人回来了?”
朱元璋收到军报的时间,并不会比北京晚多少?
当他看着前方的情报,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大明迁都,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这个时间点过来。
朱元璋的好心情,全部被搅乱了。
“陛下,这次蒙古军攻势猛烈,不单是燕地,太原,陕西,同样遭受蒙军的进攻!
这次的行动,臣觉得有蹊跷,还请陛下暂缓迁都!”
“请陛下顾全大局,暂缓迁都!”、
“请陛下顾全大局,暂缓迁都!”
迁都迁到一半,却被这种突然的意外打断,朱元璋的脾气,已经到了要爆发的边缘。
听着手下的劝说,他深吸一口气道:
“给朕继续走!”
“陛下!”
汪广洋等追随朱元璋一路前行的大臣们,开始跪在地上,不让皇帝前进。
“朕若往回走,岂不是沦为天下人笑柄?
朕当年从江南,一路将蒙古人赶到漠北,从未怕过!
如今尔等却让朕止步不前,甚至打道回府,这是让朕自绝于天下人。
走,给朕继续走!
朕既然决定迁都北京,就做好天子守国门的准备!”
汪广洋等人闻言,面面相觑。
不过朱元璋一句天子守国门,却也让他们莫名热血沸腾。
老朱的话,随着人传人,在队伍中逐渐传递开来。
那些军人,官员,闻言心头都升起别样的感觉。
历朝历代,出了战事,别的皇帝都是迁都远遁,主打一个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而大明的君王,却立下天子守国门的誓约。
整治队伍的士气,莫名的高涨起来。
“天子守国门,这就是我们大明的皇帝!”
队伍中,老张和张异同乘一车,张正常听了老朱的话,脸色也红润起来。
朱元璋不管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
但至少,这位皇帝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老张深吸一口气,因为舟车劳顿的疲累,他闭上眼睛,靠在车厢的壁。
张异给大哥一个眼神,示意他照顾好皇帝,他主动走下车,看着前方的情景。
汪广洋他们依然跪地不起。
皇帝有舍身的决心,可是他们身为臣子,却不能不劝诫皇帝。
“陛下,不行,您也让太子殿下……”
汪广洋话音未落,张异主动上前:
“不可……”
百官的目光,都落在张异身上。
“让太子离开,岂不是陷太子于不义?”
“你懂什么?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陛下和太子……”
汪广洋跳起来,指着张异的鼻子大骂。
他可以不同意朱元璋的想法,却不能反驳老朱。
可是借着骂张异,他却可以把自己行踪所想说出来。
“所谓的君子,也包括诸位大人吗?”
张异一句话,说得许多官员面红耳赤。
这话诛心,却也表明了他们真实的想法。
皇帝危险,他们就不危险吗?
一听说蒙古人近在咫尺,虽然对徐达也有信心,可谁愿意跟着朱元璋冒险?
汪广洋闻言,气炸了。
其他官员反应过来,纷纷指责张异。
“张异,你个神棍,你敢保证北京不会出事?”
张异呵呵笑:
“不敢!”
张异颇有神仙之名,众人本期待他做出一个吉祥的预言,好安抚人心。
可他光棍,直接承认自己不行,大家可都给整不会了。
但张异画风一转,说:
“陛下可往,贫道可往。
贫道不能保证其他什么,但能保证,真有事,贫道会比陛下和太子殿下先倒下……”
张异的话,深得朱元璋的心。
老朱说了一声好,然后回头问朱标:
“太子,伱觉得如何?”
“父皇去得,儿臣不随,岂不是不孝?”
见无论是太子朱标,还是皇帝本人都已经决定继续前进,百官自然不会说些什么?
老朱看了张异一眼,点头,然后拔出宝剑,指向天际。
“既然蒙古人不怕死,朕虽然不能御驾亲征,却也能为我大明扼守国门,为苍生百姓,谋万世太平!”
“天佑大明!”
“天佑大明!”
在军队的呼喊声中,朱元璋剑指北方。
皇帝的车辇,开始缓缓前进。
迁都的队伍,继续朝着北方前进。
张异站在原地,默默着看着车马从自己身边走过。
虽然成功替皇帝化解麻烦,他心中却隐约有些不安。
他没有去找张正常,而是上了姚广孝的车。
“你觉得,这蒙古人突然杀回来,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姚广孝面色凝重,其实他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师父,您觉得蒙古人,这次能打穿我大明的防线,威胁到陛下?”
张异想了一下,摇摇头。
从北平守卫战开始,王保保坑了十几万蒙军之后,一切的结果就已经尘埃落定。
这些年,大明的军队变得更强大。
火枪,火炮和没良心炮这种便捷式武器的出现,更是将大明让大明的战斗力领先了一个时代。
此消彼长之下,游牧民族每过一天,他们跟大明的差距就会拉大一天。
更何况,就算大明没有这些进步,徐达,蓝玉……
还有在西北方向的李文忠等人。
这些都是大明坚不可摧的铁壁。
“咱们能看明白的道理,蒙古人没有道理不懂!
他们如此猛攻,总要有个目的!”
姚广孝和张异,一个提出问题,一个试图解答问题。
“那是什么目的呢?”
“如果不是为了攻破大明的防线,那能不能说,他们其实是想牵制住我大明的军队?”
“比如,造反?”
心心念念以造反为事业的姚广孝,终于提出了他自己的设想。
张异一激灵,一个疯狂的想法,从他脑海中冒出来。
他瞬间冷汗直冒,排除掉所有不可能的答案,也许最离谱的那个,就是正确答案。
造反,胡惟庸?
张异脑海中第一个就想起胡惟庸。
那个,他看着,完全和史书上记载不一样的胡惟庸,会按照历史的惯性,回到原点吗?
“师父想到什么?”
姚广孝发现了张异的状态不对,出声询问。
张异的脸色阴晴不定,他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
他的猜测,没有任何的证据。
唯一靠得住的,就是历史上确实有过胡惟庸造反的痕迹,
胡惟庸在他发动造反之前,早就被看他不顺眼的老朱给杀了。
可是胡惟庸案,却在后来爆发之后,找出过许多证据。
其中就有去信给蒙古人,让他们配合自己,还有联系倭寇……
张异想着,如果因为他的出现,历史改变了。
蒙古人确实是在配合胡惟庸,那他是不是已经在北京城等着朱元璋,等着造反?
“你说,如果蒙古人在牵制前线的将军,那他们总要有个目的!
也许是奇袭我大明的某处,也许是要刺杀某人……
你说,那个人是谁?”
姚广孝沉默了。
“师父怀疑是谁?”
“胡惟庸!”
张异犹豫了一下,将胡惟庸的名字说出来。
“为什么?”
姚广孝眉头皱起,张异却答不上来。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属于胡惟庸的未来已经被他改变,他并不确定这个时空的胡惟庸,会不会走上原来的老路。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基于他的猜测。
而且胡惟庸就算想要造反,难道他还能逃得过锦衣卫的监视不成?
“你和胡惟庸在北京待过,你可曾觉得他有问题?”
张异没有直接回答姚广孝的问题,而是反问对方。
姚广孝若有所思,旋即摇头道:
“这位胡相除了曾经想要拉拢我,没有其他值得在意的地方!
而且,从他在京城的日子看,他的官声不错。
除非师父能够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不然大概没有人会相信,那位胡相有猫腻……”
张异默然,胡惟庸造反,确实不太可能。
周通告诉过他,皇帝重点监察过胡惟庸。
一个人想要造反,那么多的关系打点,不可能不露出蛛丝马迹。
可张异总觉得不对劲,尤其是姚广孝都夸胡惟庸出世好的时候,他更觉得诡异。
胡惟庸,也许会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可他总不能因为自己,而将他的性格也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