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实业巨头

关灯
护眼
第39章 收购fedmart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39章 收购fedmart

一个正常制造业公司的发展流程,是先在本土市场立足,利用本土的市场来获得发展,获得技术进步,获得质量经验等等,随后,当有了一定把握的时候,就会向海外发展。

海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先在国内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后就开始进军海外。

本土市场越大,那这家企业能够成就的规模就越大,也就越有把握能够在海外市场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国际型的大公司。

香港的制造业公司显然没这个条件,本土市场小到基本上没什么本土品牌,基本上是给国外代工为主,到后世的21世纪,除了那些抓住内地市场机遇的制造业公司,其他的都活不下来。

美的在未来自然也要靠内地,但想进军内地市场,至少要到90年代以后,离现在还差不多有20年,那就必须依赖市场已经成熟的欧美市场。

只是,越高端的产品,就越难打入已经成熟的市场,比如汽车,欧美市场稳定之后,基本上50年也就出现了两三个新玩家。

在70年代,空调冰箱等大件电器还算是当红的行业,rb、美国、欧洲本土都有大量知名品牌,一个不知名的香港品牌,是很难进入这个市场的,这一点和红牛不一样,红牛这玩意,本身就是走的还没有被开发的能量饮料市场,属于这个行业的鼻祖,一炮而红后,不愁销量,但大件电器,你送到欧美超市门口,他们也不敢随便引入,因为这种价格高技术含量高的商品,用户基本上只看品牌,杂牌的容易出质量问题,反而会给超市引来麻烦。

即使是三星,也了小十年时间才在美国铺设了自己的家用电器渠道,这其中最难的就是进入一家有一定规模的超市,一定的市场加上一定的时间,就可以获得市场认可,再加上一定的特殊优势,比如价格,就可以顺利进入其他超市,从而慢慢在国外市场立足。

所以说第一次进入是最难的,后面就轻松多了。

以正常的情况下,美的的空调与冰箱不可能进的了美国有点规模的超市,简单的电风扇倒是有点机会,但如果陈志文有了一家自己的超市,那问题就完美解决了。

但有一定规模的美国超市,陈志文的资产再翻十倍也买不起,但如果是一家很快可以起飞的零售业超市,那就不一样了。

经过了一天一夜的飞行,陈志文再次来到了美国洛杉矶,经过了数月的谈判,旗银行、世达律师事务所、索尔.皮尔斯以及在香港的陈志文,fedmart零售超市的出手价格终于谈妥了,价格为2300万美金。

历史因为他的出现已经改变,没有那家欧洲公司收购fedmart后将他们踢出公司的经历,这些人是不会放弃手中的fedmart的,虽然fedmart已经持续三年的亏损。

而这几个月的时间,陈志文也了解了fedmart的情况,这家超市的风格其实与后世的costco差不多,仓储式超市以简单为主,经营模式基本上相同,拼的就是用户数量、用户平均消费能力、供应链采购成本等等。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和暗恋对象隐婚以后(GL) 沙雕霸总终于低下高贵的头颅 失忆后,我每天都在社死 软萌o人设又崩了 真千金她又躺下了 这个主神空间怎么是缝合怪啊! 将死后我成了黑莲花 男二脑子进水后 万人迷O靠咬A来续命(穿越) 死遁后男主总想扒我马甲(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