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一条,贯穿历史的线
夏亚沉吟了片刻,接着开始缓缓开口道。
“生产关系,你可以理解为几个方面,一个是生产粮食的全部资料归谁所有。
这个生产资料就是土地、锄头、秧苗、化肥、镰刀等一切种田所需的物品。
第二个是生产粮食与拥有粮食的人互相处于什么地位,以及粮食最终归谁分配。
你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都要从这几点出发来讲述。
而只要明白了这些东西,你就能对人类文明所形成的这条河流最终该流往何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亚瑟点了点头,而阿莉西亚则侧首开始静静聆听。
“我们可以以罗马帝国为例子,他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的转变都可以做为例子以及参考。
罗马不是一开始就有奴隶制的。
最早的罗马,原本只是意大利半岛的一个城市。其后的上百年间,罗马人都在为反抗伊特鲁里亚人而艰苦奋战。
而当时他们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就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经济。
到了公元前510年,伊特鲁里亚国王被驱逐,罗马逐渐进化成为众多城邦组成的贵族制共和国,跟早先的古希腊贵族制共和国没什么区别。
随后的罗马,一边对内进行着平民争夺贵族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开始了持续数百年的扩张。
期间,罗马人彻底征服、同化了伊特鲁里亚人,并击败了源自亚历山大帝国的伊庇鲁斯帝国。
随后自公元前264年起,罗马作为一个地中海地区的新兴强国,开始与空前发达的海上商业帝国迦太基开始了百年之战。
这一系列战役,就是布匿战争。
布匿,源自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punici(布匿库斯)。
按照种族来说,这也是雅利安人后裔与最大的闪米特人国家的决战。
这次大战断断续续开展了上百年。
布匿战争不仅奠定了罗马在地中海的霸权,更深刻的改变了罗马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古罗马奴隶制的兴盛,正是开始于布匿战争之后。
原本的罗马是个贵族与平民并存、双方矛盾和谐可控的共和国。
所有的城邦的市民都拥有选举权,正是靠着这一套体系,罗马人逐渐占领、同化了意大利半岛。
在此期间,劳动、作战的主体都是罗马的农民,可以称之为“民兵”。
但持续数百年的扩张战争,极大消耗了罗马的人口。
此外,民兵们在外征战期间,自有的土地、农场大量荒芜、亏损。
而几乎与此同时,战争掳掠而来的战俘大量流入罗马境内。
于是,慢慢的,罗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社会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一方面,扩张带来的红利大部分流入了贵族、富人阶层,而这些人大量使用奴隶替自己从事耕作。
奴隶主通过奴隶生产出的农产品,成本要远低于平民的农产品。
这些农产品上市之后,质量更好,而价格更低。
于是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古罗马平民的农产品也就卖不出去了,纷纷破产,甚至原有的土地都被那些大贵族的庄园和农场兼并。
古罗马的主体经济体制也就发生巨大变革。
那些罗马低层国民则日渐困窘,而贵族却越来越富有。
因此,在那一时期经常发生市民起义。
在生产工具并不发达的时候,生产力的提升就只能依靠人力,奴隶制冲击了小农经济。”
若有所思的亚瑟开口道。
“我好像明白了,小农经济里,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而在被奴隶制冲击后,国家的生产关系就变成了奴隶主拥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领了奴隶,支配所有奴隶创造的产物。
这就是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
夏亚满意的颔首继续道。
“虽然初期罗马共和国只有城邦的规模,可以实现所有人的民主。
但随着不断的征战罗马共和国征服了大片的土地,版图不断增大,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当时的罗马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西起比利牛斯半岛、东到两河流域及小亚细亚半岛,甚至连地中海都成了罗马的内湖。
这样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也代表着统治难度的上升。
而同时,也因为奴隶制对于国内小农经济的冲击,导致了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渐严重。
而且当时的元老院的人数众多,这也导致了元老院内部派系林立,互相争吵只会导致效率的低下。
族阶级的元老们专注于自己的利益,不解决贫困百姓的问题,丧失了民心和权威,国家需要一个更加强而有力,并且具有效率的统治手段。
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是罗马共和国公民兵制的基础。
以自由民为主的罗马公民兵曾在对外扩张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奴隶制的不断发展,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破产现象的越发严重,公民兵制无兵可征。
这直接影响到了罗马军队的兵员和战斗力。
也因此,马略进行了军事改革,使得原本公民兵制改变为了募兵制,也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士兵们也由向国家效忠变为了向某位将军效忠,再加上首领突出的个人魅力,军队的统治权掌握在了元首手中,元老院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公元前46年,凯撒获得了养老院任命为10年的独裁官权力。并且在公元前44年获得了为终身独裁官的权利。
凯撒的独裁统治也正式标志“平等”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共和制名存实亡。”
“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阿莉西亚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