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被刘辩擢升以来,荀攸从来没有今天这么慌乱过。
‘降级三等’,对他这种风头正盛,前途远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打击。
荀彧倒了杯茶,老成的脸角不动,只是眉头皱了下,道:“陛下应该是对朝廷无力,感到生气了。”
荀攸想着朝局,虽然觉得荀彧说的有理,还是盯着荀彧道:“叔父,我觉得不完全对。陛下行事,向来不会无的放矢,必然有另外的图谋。你说……”
说到这里,荀攸忽然停下来,神情有些纠结难言。
荀彧放下茶杯,道:“镇定些。”
荀攸看着荀彧毫无波动的神情,绷着脸深吸了一口气,道:“叔父,你说,陛下到底是什么目的?”
将他,荀彧,还有一个蔡邕公然处置,降级三等,肯定不止是秋粮、吏治一事!
荀彧手里的茶杯轻轻转动,道:“你忽略了一件事,司马儁。”
荀攸皱眉,道:“你是说,陛下在十天之前就在布局了?”
荀彧点头,道:“陛下怕是有些不耐烦了。”
荀攸本就疑虑重重的心里,顿时紧张起来,道:“朝廷政务繁重,事多繁杂,岂能急躁?陛下就不担心过犹不及吗?”
荀彧又喝了口茶,道:“不及在何处?”
荀攸怔怔的看着荀彧,想说什么又好像突然忘记了。
他想着朝局的种种,忽然若有所悟,连忙道:“叔父的意思,陛下,有信心掌握局势?”
说完这一句,荀攸等不得荀彧的回答,道:“南方叛乱如火,黑山军还在围困巨鹿,一片大乱。朝廷无钱无粮,国库困顿,陛下的信心来自何处?”
荀彧摇头,道:“我也不知。但我能感觉到,陛下没了以往的小心谨慎,更倾向于大刀阔斧,用重典。”
荀攸眉头拧成川字,左思右想,道:“那,你说陛下到底要做什么?”
“全力推动新政落到实处。”荀彧道。
荀攸盯着荀彧,道:“叔父知道我说是什么。”
荀彧稍稍思索,道:“降级我们,无非是警告,迫使朝廷团结,专心于新政。”
荀攸焦躁的拿起茶杯喝了口,道:“你说,陛下是否有意撤换我们?”
荀彧忽然笑了笑,道:“你是关心则乱了,冷静些。”
荀攸与荀彧对视,莫名的就平静了下来,紧张的脸色慢慢松缓,道:“叔父,是我失态了。”
荀彧拎起茶壶,给他叙了杯茶,道:“我虽然不明白陛下要做什么,但你我身为尚书,全心用事即可,其他之余,不必太过在乎。”
荀攸暗自佩服荀彧的养气功夫,沉着一口气,抬手道:“叔父说的是,受教。”
虽然荀攸比荀彧长十几岁,但荀彧确实占了辈分,没有回礼,道:“你打算好怎么做了?”
荀攸稍稍冷静下来,道:“匆匆想了一些,先是打算与太常那边,遴选更多人才,随时准备入仕。而后,是与御史台,以‘贪渎秋粮’为契机,对各级官吏进行调查,从严整顿吏治。”
荀彧点头,道:“门槛要高,入仕之后,也要时时纠核。”
说着,他起身,在抽屉里翻找一阵,拿出一道奏本,递给荀攸,道:“看看这个。”
荀攸接过来,有些好奇的打开,入眼边上‘九品中正’四个大字,而后又注意到扉页‘陈群’的名字。
他瞬间想起了钟繇之前与他说过的话,一边看一边道:“我听说过,之前还说很混乱,前言不搭后语……”
荀攸话音未落,认真的看了起来。
所谓的‘九品中正’,并非是选官的办法,而是考核的定级,将天下官吏分做了上中下九等!
等荀攸差不多看完,荀彧道:“我找着陈群谈过,他意气风发,说是前不久进宫,面呈陛下,颇得陛下赞许。”
荀攸本对这道奏本很感兴趣,闻言皱眉,道:“钟廷尉说过,陈群年轻气盛,上蹿下跳,毫无规矩。”
荀彧道:“这道奏本,你觉得可用吗?”
荀攸眉头松开,若有所思道:“想法很好,有很多东西过于异想天开,不够脚踏实地。”
荀攸说完这一句,心里已经逐渐有了想法,转而道:“叔父,你打算怎么做?刚才在尚书台,你有意不言。”
荀彧点头,道:“事情比较复杂,我还须与韩斌仔细商议。先定田亩与户丁。”
荀攸看着他,有些疑惑道:“你是要等明年?”
荀彧道:“今年已经结束了。”
荀攸怔了怔,有种十分清晰的直觉,他这位叔父,似乎要下狠手了。
……
在荀攸与荀彧还在商讨的时候,王允亲自送司马儁出宫,边走边说笑,十分亲密的模样。
司马儁出了宫,回到刑曹,刑曹差役如同潮水般涌出。
一部分去往天牢,一部分则直奔河南尹。
永汉元年,十月初六。
河南尹种辑以下,三十余人,七人被廷尉府叛了斩立决,其余之人全数抄家、戍边。
而后,种辑的人头,开始在司隶各州郡出现。
不知道多少人心怀惴惴,恐惧难安。
还不等司隶的大小官吏反应过来,尚书台直接下令,免除了上党郡大小二十多人官职。与此同时,御史台、吏曹的联合巡视官员进驻太原,吏曹的郎中当众宣读丞相杨彪的公文,对并州郡的‘贪渎不法’严厉痛斥。
并州这边磨刀霍霍,兖州已经刀起头落。
山阳郡的监察御史戏志才上报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得到了山阳太守王朗,兖州牧刘岱的附属。
廷尉府的判官,在兖州一众大小官员的注视下,判斩了七人,三个县令、四个县城,而涉案的大大小小官吏,多达近百,全数抄家、流放。
除了事先得到风声逃跑的,牵涉其中的大小世家足足有九个之多,单是收取的赎罪钱,便高达六千万!
由洛阳城刮起的风暴,正在猛烈汹涌的席卷向四周。
但这还只是第一步,更大的风暴,还在酝酿之中。
王允的‘裁减冗官’的初稿在尚书台获得了通过,裁撤的机构、官吏,正在不断进入名单。
御史台与吏曹的‘大察举’,同样有条不紊的在推进,各项计划在制定,各种人手在调集,渤海王刘协,几乎天天在御史台与众多官员开会,务求预感稳妥、周全,无遗漏。
相比于朝廷的风暴聚集,宫里却是一片安静。
推荐好基友的书,有那味,可以一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