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和纵横家墨家都是当世显学,基本上都已经出仕各国,根本没空来学宫辩论,留下学宫之中不是新学的,就是才能不足的,指望他们是别想了。
道家的学说太过于缥缈,无为,淮国学宫之中也没有多少,倒是听说在宋地出了一个道家大贤,淮王已经派人去寻找了。
至于说墨家,自从三分之后,齐墨已经彻底放弃下层路线,转而开始进行各种辩论,至于说兼爱非攻的理念还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秦墨是当初一些墨家子弟看到秦国那种严苛的律法,觉得秦法平等、公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觉得秦国才能实现他们的理念,于是前往秦国,只不过他们现在已经和公输家差不多了,成了能工巧匠。
而儒家的那些优秀弟子,却并不被列国君主重用。经过多年传承,融合之后,儒家已经变得非常繁荣。
王堪和他的父亲一样,经常会来到学宫听这些士子辩论,这天却从儒家学子这里看到了一篇磅礴大气的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轻生死,重大义,能写下如此文章,儒家又出了一位大贤啊!王堪感叹道,这几篇文章比之儒家之前的学说要更为激进。
可以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又一位大贤。王堪当即派人去将这位大贤邀请到学宫之中。
虽然很多人看来,这文章中有不少思想有些离经叛道,但是却让儒家往前迈了一大步。
这些文章在别人看来很激进,特别是将君的位置降低了。但是在淮国守藏室中,子珏留下的书籍中这种比这种更离经叛道的都有。因此王堪对于儒家之中出了这么一个大贤很是惊讶。
王堪邀请其来学宫之中讲学,孟轲立刻就同意了。能够在学宫之中讲学,不仅能够最快时间将他的学说、思想传播开来,同时其文章、学术都会被记录入诸子百家之中,对于任何学者来说这都是一个无上荣耀。
孟轲在淮国使者的邀请下来到学宫之中。王堪也见到了这位儒家大贤,相比起其他的儒家士子恪守礼仪,这位孟轲显得神采飞扬,不拘小节。
孟轲在淮国学宫讲学,前来听讲者众多,甚至在其讲完之后,不少士子都想起提问,进行辩论。
到了辩论的时候,众人才发现,孟轲的辩论言辞犀利,就算是以辩论著称的墨家子弟都辩不过他。
对于孟轲所阐述的大义,众人都是心向往之,但是能够做到这些的却寥寥无几。而孟轲却是按照他所写文章来行事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