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控制粮食命脉
天津贸易中心。
漕河的大终点地区,是北平对外进出商贸的中心。
“去年的一年,从南方贸易买入麻布匹一百七十二万匹,丝绸类合计十六万匹。”
“扇,笔,墨,屏风,玉,牛角等,合计七万担。”
……
“卖出玻璃两万担,各色农具六万筐,蒸汽机一千二百余台,焦炭十二万斤……”
“加上对朝对日贸易”
“贸易进额预估三百二十一万元。”
“贸易出额预估五百一十万元。”
这份报表,朱高炽并不太满意。
万历年间,总贸易两高达七亿两,平均每年一千四百万两,这个时候的西班牙大帆船贸易还未兴起。
海贸的总量只占极少的比例。
不过也不能说不合格。
毕竟是北平一地而已,贸易量虽然远不如一千四百万两银子,但那是全国。
“商税并不是我最看重的,看重的是商业贸易带来的底蕴,是支持粮票信誉体系的重要根基之一。”
“对于加大贸易,是需要引导的,物资流通效率越高,能极大的提升人均财富,这个过程对于经济建设非常的重要。”
每一笔交易都是对粮票体系的支持,粮票的坚挺。
交易媒介是基础功能。
为什么不直接以物易物呢,因为这是低级的生产方式,性价比最低的一种。
只有诞生货币交易才是更高级的模式。
而随着纸币的建立,商品的重要性则凸显了出来。
大基建工程下,粮票是要撒出海量的资金的。
这个资金如果流向百姓手中,带来的就是灾难,只有流入了市场,流入了商贸交易,才能避免这个灾难。
缺少了资金不利经济发展,只有雄厚的资金,才能最大效率的提高生产和产业升级。
但是大量的资金,又要控制不能全部流入民间,否则就容易造成泡沫,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美国的铁路建设,是利用未来的利益,吸收了商人们手里大量的投资。
集结了海量的资金,最终带来了美国短短时间修建四十几万公里铁道的成果。
朱高炽则直接印发。
通过中华重工体系来循环消耗,外部则需要通过商贸来支撑,保证粮票体系的价值稳固。
“去年发行了十九万万元的粮票,导致今年粮票发行受阻,市场已有容纳不下的迹象。”
在控制大宁的时候,朱高炽紧急开了一场内部经济会议。
“十九万万元,虽然不只是用在北平,但简单的算法,北平三百万人口,平均每人六十三元。”
“这钱当然不是发给老百姓的,发给了他们,整个中华重工体系经济就崩溃了。”
“但是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如何充分消化资金,你们粮票银行的管理体系和思想是没有跟上的。”
gdp是什么?
国内生产总值。
市场经济是根据市场需求环境来创造。
但是分配资源模式不同啊。
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朱高炽等不了粮票银行自然成长,他需要出手,今年的扩军计划是关键。
六万新军,十四万后备军。
二十万新式军队的装备,一年时间装备起来,那是天文数字。
“成立粮站,北平夏收秋收,将会由粮站直接收购,杜绝民间粮商。”朱高炽冷冷的说道。
他的这句话,将会让一个行业遭受到灭亡。
“统购统销。”
“必须以粮票才能买到粮食,每年的粮食收购价,以及市面销售价,由粮票银行根据上一年度的社会经济水平制定。”
人吃的粮食是有限的,而工业生产是无限的。
粮食控制在国家手中。
保障每个人都能吃得上饭,那么就可以无限化扩大生产,这就是最大的威力。
工人领的是工资,而不是粮食。
工资发的是粮票。
无论工人领多少工资,他一家人吃的粮食是固定的。
多少的工资,可以用来购买无限的商品,唯独粮食,人的胃只有这么大,放开了肚子吃也是有限的。
百姓也是如此。
他种地再多的粮食,他吃的也是有限的。
种粮食的剩余,只能通过粮站获得粮票,用粮票向市场买商品,而商品则是无限的。
最大的限制就是生产效率。
机器生产。
机器生产机器。
信息化。
智能化。
……
每个时代的技术发展,都是为了最快的提升产生效率,增加工业生产无限的“上限”。
这就是美国为何一直视中国为威胁的原因,社会模式太作弊了,他自身又学不来。
需要知道美国建立了美元霸权,全世界都在用美元结算。
他还建立众多组织,有许多的经济盟友,军事盟友。
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属于垄断地位,可让他最担忧的,不是中国的军事实力,而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手段。
这也是中国一定要坚守粮食红线的原因。
不光是关乎百姓口粮,更是关乎工业发展的根基。
各地建立粮站,成为了中华重工当下最重要的任务,而朱高炽把北平交付给了母亲。
“儿子要去一趟大宁。”
徐氏很久未在公共场合露面,自从朱棣去了应天府,徐氏一直很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