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人工开支,运输成本,蜂窝煤的净利润将会达到四成。
按照这个章程的计划,如果完成后,比当前蜂窝煤的市场总量,增加了三倍。
朱高炽看完后,脸上露出笑容。
“你忽略了部分的市场。”
高珍和王仁露出疑问的眼神。
“工人也是城市群体。”
朱高炽笑道。
中华重工有几千名工人,等于几千户家庭,加上蜂窝煤的工人,以及矿上的群体。
这就是工业的魅力。
创造消费群体。
农村的消费力虽然不如城市,但是当物美价廉后,也会产生不少的消费力。
农村一样会用火柴,煤油灯,化肥等等工业品。
“我朝的北平,当下底子薄,如果城市人口如宋朝,达到百分之二十,那么蜂窝煤的市场年产值,至少能达到近二十万两,再加上广阔的农村市场,有望突破三十万两。”
“这个目标并不是难事,咱估计五年内就能突破。”朱高炽自信的说道。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城市人口达到了了百分之六十二点八。
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正好符合朱高炽举出的十人案例。
社会十个人,留下三个人种地,七个人投入到其余行业。
怎么缩短这个时间呢?
社会分配。
自己的身份,正好有这个资格分配社会资源。
所以五年内,让北平的城市人口突破百分之二十,甚至达到百分之三十,朱高炽认为并不是难事。
唯一能阻碍他的,唯有朱元璋和朱棣。
“这个计划章程没有问题,关于提出的本钱,咱认为是资本的问题,工厂可以出资。”
王仁脸上露出喜色,高珍却不认为这么简单。
果然。
朱高炽又说道:“工厂愿意促进市场的繁荣,舍出部分的利润,但工厂也需要盈利,不能舍本求末。”
“根据出资比例,工厂要占股,不追求最大的利润,但是要对商会的商人,具备一定的控制力。”
当北平的城市人口突破到百分之三十,加上带动的农村经济,只蜂窝煤的市场体量,有望在一百万两银子以上。
那时候的煤炭业,体量更是巨大。
煤炭时代。
朱高炽一定要用尽手段,把煤炭控制在手中,才等于掌握了时代,否则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工厂出资本一万两,提供给各家铺设市场,以每家保底占两成股份为底,上限不超过四成。”
“同时签订契约,约定日后有股份交易,同样的市场价,优先卖给对方。”
“还有具体的考虑,你回头仔细商议,也可以召集各家集思广益,达成双赢的效果。”
……
工厂内部的蜂窝煤商会会馆。
王仁召集了八家蜂窝煤作坊主,也是北平城最大的八家,人们知道是关于本金的事,不敢马虎,都第一时间赶了过来。
“不着急嘛,等人到齐再说。”
王仁态度坚定,不肯事先透漏,先到的人也没有办法。
众人一边喝着茶,一边闲聊。
等了一个时辰,才算是八个人都到齐了。
“王管事,我们都是熟人了,别将客套,直接说吧。”副馆长郭松提众人说了出来。
王仁笑着答应,没有继续卖关子,拿出了新的章程,比上次的要更加详细。
根据章程里的前景,市场扩大三倍,也就是说明年各家手上的资本会扩大三倍。
郭松看的不一样。
市场扩大了三倍,不代表自己的作坊只扩大三倍,自己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
他看着手里的章程一言不发,没有表露出自己的态度。
别人说什么,他就附和什么。
王仁纳闷的看了眼郭松,好奇的问道:“郭东家怎么了?今天不怎么说话呀。”
“没什么。”
“有工厂占股是好事,我们还巴不得呢。”有商人笑道。
“工厂占股是生意上的事情,你们不要过多的猜测,以免自误啊。”王仁提醒道。
他们重工的人在外面都不敢胡来,怎么会容许合作商打着他们的名头惹是生非。
“岂会如此,王管事误会了。”
这份章程,的确很大方。
出资入股给的很多,而对股份要求的不多,也不要管理权,但是有一定的话语权。
加上背后带来的地位,是非常划算的。
不过人的想法不一而足,有些人连商会都不愿意加入,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在座的八位商人,都是竞争出来的,有胆量和商人,自然是有野心的。
郭松的想法,不少人也有。
有人提议谁也不要打谁的主意,做出共同的约定,各自让出两股给工厂。
见有人戳破了自己的心思,郭松也放弃了这个打算,恢复了热情,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
他的作坊最大,用工人数最多,理应获得大力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