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研发司
工程队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朱高炽把重心开始放到工厂内部之中。
摆在朱高炽桌面上的,是一把工厂使用的十进位的滑动卡尺。
他手里翻看着这把小巧而精致的卡尺。
工业革命技术上的革命。
而根据国外的研究,在宋朝的时候,中国的不少技术,仍然超过十八世纪工业革命英国的技术水平。
例如眼前这把卡尺。
公元一世纪的工匠们,就发明了卡尺,每朝都在技术进步,宋朝达到巅峰。
这把卡尺,使用的就是宋朝的技术。
“请万三,王本,李二,小九过来。”
听到里间的话,外间文书房起身一名年轻的文书,连忙去通知几人过来。
不久后。
四名工厂核心技术大匠来到了朱高炽的办公室。
“请坐。”
和这些工匠,朱高炽从来不谈大道理,他们只需要继续专研技术即可。
“蒸汽机运动到了矿井,在小九的研究下,终于运用到了焦炭炼制厂,解决了水力的缺点。”
“兴办冶铁厂的事项,咱已经让外柜的人去了解市场,等做出了章程后,就会开始动工。”
万三冀希的看向贵人,小九则灰心的低着头。
自从一万两银子的事情,师傅就开始疏远自己。
小王爷说这是成长的代价,自己的师傅,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再依赖他,才故意如此的。
王本也低着头,焦炭炼制厂的利润并不高,不像蒸汽机厂能为贵人带来巨大的利益,所以面对贵人的时候,他的底气也不足。
李二是焦炭炼制厂与王本争夺话语权的匠人,虽然争夺失败,但是他的技术还是优秀的。
真正技术人员的城府的确不深,每个人的想法,都摆在了脸上,一眼就能看穿。
朱高炽看到后,忍不住笑了笑。
这些小心思,跟小孩子一样。
“随着工厂对技术的需求,咱准备成立一间研发司,但凡有想法的工匠,只要提出来,都可以在研发司得到全力的资助。”
“不过技术上需要更优秀的人来把关,所以研发司由各位来审核。”
“任何工匠提出的想法,无论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其余方面的需求,只要你们几位认可,研发司就给予帮助。”
“诸位觉得怎么样?”
“这个想法非常好。”小九立马说道。
如果自己不是有小王爷特批的允许,他改进蒸汽机可没这么轻易。
各种尝试需要的材料,人工等等,耗资不菲。
小九同意后,其余的三人却没有说话。
万三和王本顾虑这个责任太大。
尝试多次,浪费了不少资源后,仍然没有成功,一个想法两个想法甚至更多的想法失败。
这个损失谁来承担?
小王爷是希望能出结果的。
十个工匠里头,就算一两个成功,小王爷就接受,可万一付出了资源,一个成功都没有呢。
那结局就不同了,小王爷会猜忌是不是他们的能力不行。
“畅所欲言,有什么意见都可以说。”
朱高炽鼓励道。
王本没有底气开口,万三见王本打定了主意不说话,只能硬着头皮回复。
“技术的发展,自宋朝后,就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变化,因为许多技术,小民看来已经没有成长的余地。”
“这蒸汽机也是,目前各种变化,不过是改进后运用到新的工厂之中,并没有根本的突破。”
万三的话,引起了王本的共鸣,他也跟着点点头。
朱高炽没有反驳。
因为万三说的是对的。
对于中国古代取得的伟大成就,不只是美国的学者这么认为,就算是工业革命诞生的第一个国家英国。
他们的学者同样是认可中国古代技术成就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
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和科学史的研究
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
他认为古代世界文明的传播,东方文明传播到西方,远大于西方传播到东方。
宋朝时,中国学派在解方程方面领先全世界。
并不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古代没有数学。
西方所谓的“卡丹环”,即一套在枢轴上转动的彼此相连的轮环,在卡尔丹之前一千年就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了。
至于天文学,在文艺复兴之前,中国人是最持久、最准确的天象观测者。
虽然几何式的行星理论并未在中国发展起来,但中国构想出一种有见识的宇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