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守备臣工心思各异 南京裁军拉开序幕
袁诚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非要搞大裁军不可。
当然了,袁诚也不奢求一步到位,最底线的底线,至少要将府军前卫的三万名额彻底裁撤掉。
袁诚也是身不由己,府军前卫是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只有彻底裁撤掉府军前卫,在皇帝那里立下大功一件,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富贵。
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的传承下来的大太监,王振、范弘、刘永诚、金英、兴安、王瑾、阮安、曹吉祥。
王振、范弘命丧土木堡;金英、兴安、刘永诚、曹吉祥被当今天子干掉;阮安主动乞休,保了条命。
这么多内廷风云人物,如今只剩王瑾一系笑到了最后。
所以袁诚一想啊,我是范弘系的,虽然跟当今天子没什么仇怨,但如今皇帝大规模清洗内廷,我对皇帝来说,可用,也可废。
是用,是废,全在模棱两可之间。
这个时候如果不好好上进,拼上一切向皇帝靠拢,那很容易就完蛋了,就算不死,也会被扫进垃圾堆里去。
所以对皇帝交待的守备南京、精简卫军的任务,袁诚备加珍惜。皇帝还肯给你分配任务,说明觉得你还有救。若是理都懒得理你了,那就全完了。
袁诚也没直接和徐琦说要裁撤府军前卫,而是将上直三十八卫过了一遍,提出将数支卫军整体调往广西、云南,参加平定安南的战争,其中就包括府军前卫。
徐琦也不傻,能当到兵部尚书的,都是深谙权谋之道的老狐狸了。
皇帝刚登基时,百官不熟悉皇帝的行事风格,所以有时会搞不大明白皇帝的意图。
但是经过整整两年的观察和揣摩,朝中重臣基本上已经把皇帝的路数摸清了。
徐琦这些重臣本身综合能力就十分强大,更何况大臣们都会重金聘请才智卓绝之士充任幕僚,大臣们还会相互沟通、交流心得。
皇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早被一大群能人掰开了、揉碎了,仔仔细细、里里外外,分析了个底朝天。
所以即使袁诚遮遮掩掩,但徐琦还是听出来了:袁诚想动府军前卫等宣庙、正统嫡系卫军。
府军前卫,满编状态下,一共三万人,是太宗皇帝当年特意选编年轻力壮但作战经验不足的幼军,专门负责保卫皇太孙朱瞻基的。
后来宣德、正统两朝,朝廷不断调拨新兵补充,所以府军前卫一直保持了三万人的状态。
最近几年,各处大战不断,府军前卫有所消耗,但依然有近两万人。
当今天子对上直卫充满了忌惮,尤其是府军前卫,更是让皇帝坐卧难安。所以刚一打败瓦剌、掌握大权之后,立即便将北京上直卫全部调往了南京。
徐琦能够理解皇帝,虽然说是父死子继,子不改父政。但问题是,宣庙的一切,都被恭让皇帝继承了。
当今天子原来郕王府的一切,都是按照太祖的规定,由朝廷给付的,真谈不上继承了宣庙什么财产。
至于府军前卫这种遗产,都在恭让皇帝手中。你现在让府军前卫去效忠皇帝,他们不肯,皇帝也不会相信。
皇帝登基到现在,从来没有动过拉拢上直卫的想法,因为皇帝从一开始就很明智地认识到,拉拢也没用,这帮人养不熟。
皇帝选择了撇开上直卫,另起炉灶单干,这点就是袁诚和徐琦互不相让的原因所在。
徐琦作为朝廷大臣,不想如此决绝;袁诚作为内廷大太监,就只想取悦皇帝。
想到这里,徐琦就开始在心里骂安国公徐亨,这是当今天子崛起之路上最大的助力。如果徐亨没有倒向当今天子,说不定恭让皇帝早复辟成功了。
土木堡之变,六师丧尽,勋贵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