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大齐一等变态
万承训的措施并不复杂。
一,加高与强化堤坝。
无论要对黄河做什么,首先保证在以后的措施生效前黄河不会泛滥决堤。最起码也要减少决堤的次数。
加高也是为了加大黄河的水流,以此来起到冲刷河床沉淀多年的泥沙的作用。
二,将束水冲沙与宽河滞沙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来治理河道。
这就需要整条黄河都跑一遍了。再根据黄河多沙、堤防失修的状况来决定治理方式。
三,在上游修筑水坝,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黄河的流量。
一旦发生什么大洪水,水坝可以有效缓解下游的压力。
四,在中游和上游恢复水土。
“想知道?”姜欢歪了歪脑袋。
这箱子原来是用来装账本用的。
“啊,师兄,我求求你不要杀我师兄!杀了我吧,快杀了我啊,狗官!”
站在周围警戒着的几个大同边军立马激动的跪倒在地,重重的朝姜欢磕了个头。
“那这个方法可行吗?”皇帝又问。
“胡谬!那按照你的意思让万承训观政结束直接上任水部郎中带着人去修河?万一他的法子有问题呢?你来被这骂名?”
咔吧!
“什么大同婆姨,我们门派可是三晋有名的江湖正道,怎么可能干这腌臜事!师父,这肯定是狗官.”
最起码,大齐朝组织不起来数百万规模的人力来一起修筑黄河。
姜欢正一脸欢愉大马金刀的坐在一块大石头上。
一派是认为时机可遇不可求,近年来政局总体清明,天下大概太平,自入春以来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最关键是朝廷现在有钱!
“说得好听,那修河可是要征发徭役的!诸位可别忘了前虞是怎么亡的!”
只是这群余孽们一直低着头,毫无反抗的心思,令官军们大失所望。
直至大凉朝背负着泛滥的黄河与北方虎视眈眈的蒙兀这两座大山建立起来。
再加上与日俱增的冗兵冗官,大凉朝可以说就是亡于财政崩溃。
“有关万承训治河的法子,诸臣工有何看法?”
姜欢站在原地,目不转睛的看着血肉横飞的人群,任由亲兵们给他穿衣服。
“这些事情都还很远,万承训的法子也不知到底有无效果,还是让他进入工部水部历练上几年为佳.”工部尚书,大司空宗鸿达开口说道。
不是,明明是我的功劳,为什么你比我还要嚣张啊!
贾珲一脸嫌弃的看了夏同一眼。
不管怎么说,清廷在清代前中期所进行的黄河治理工程,确实起到了许多积极影响并收获了很多成果。在治河工程基本完成后,黄河在几十年里都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
至于建国后的法子
没那个技术和条件。
以免他们扰了将军的兴致。
“瞧大司空说的,财政问题咱们贾太尉早就解决了,有钱,四亿两纹银!”在户部大司农面前谈财政崩溃就是在打他的脸,夏同一脸得意地看着被自己的话呛的说不出话来的大司空宗鸿达。
文武们分成了两派吵了起来。
姜欢突然指向了一个学艺不精的兵丁,大声喊道。
如此丧尽天良之举直接引爆了当时天下的所有矛盾,长达百余年的乱世就此开启。
“在这了!只是没有棺材,只能委屈一下咱们大侄女了.”
。。。。。。
呵.
“可以,但你能放了我们吗?”
贾珲还是决定挺身而出。
门派的其他人也竖起了耳朵。
经历千年的开发,黄土高原的生态已经到达极限,大量的泥沙就是在这里被湍急的河水从两岸冲刷下来,带到了下游去。
“呃为.为什么.”
“当然没有问题了,不过.需要你付出些代价.”
该去当差的去当差,该去耍乐的去耍乐。
此时黄河本身也没有到达黄河决堤回归故道那种危如累卵非修不可的地步。
好处显而易见,但施行起来却极为困难。在前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嘿嘿,放心,我的信誉一向为人称赞.”
“我等代袍泽拜谢将军!”
姜欢歪了歪脑袋。
“去,到大同最好的棺材铺里,给咱大侄女买最好的棺材,钱我这个当叔的出了!”
“另外,治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的庞大工程,最忌讳的就是半途而废。”
“少废话,到底陪不陪我耍乐!”
“素娥呢?”
少女不停趴在地上蹬腿挣扎想要摆脱身后一直压着他的狗官,哪怕翻个身能够伤到他也行啊!
姜欢欣慰的点着头,看着那兵丁一副孺子可教的样子。
姜欢也不是很在意。
“将军!”
强忍背部的疼痛,小师妹艰难的问出了最想知道的问题。
兴许因为他是个变态,碰见敌人就悍不畏死冲出去玩命的他很快就积累了大量的军功,如今已是大同镇的参将。
也就是他年龄还小,出道时间短,才十六岁,不然职位还能更高。
前清基于时代的局限性,没能意识到上游的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导致黄河依旧频繁决堤。
“到底为什么.”
“是啊,那些江湖人士都闲到去劫官银了,明显是精力充沛无处发泄,我觉得,修河就是发泄多余精力的一个好方法”
“是!小的罚自己再多添一百刀!”
当然,不去耍乐也行,在座的就是大齐的核心班子,可以去开皇殿再议事啊。
一派是稳妥派,他们的理念是现在维持黄河的法子还是不差的,等万承训历练几年真真正正整顿几条河看看效果再行决定。
“这个所谓几年到底是几年?大司空是觉得黄河可以听你的话,安稳个六七年等万承训历练出来再出来泛滥?”
大齐的漕兵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
当然,偶尔碰见门派有团宠小师妹之类的时候,姜欢也会把那个把屠杀从头看到尾的人换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