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对田里的收成清楚的很,托付的又是同一村同一族,陈丐山也不担心自己的银子跑了,只是颇为惋惜道:“到明年,我还得回去一趟,看看我的那些地。”
大家对这个倔强的老头,都有些无可奈何。索性还是明年的事情,也没必要眼下就头疼。众人将话题转到这次错过的中秋灯会上。
今年因为乡试,扬州城并没有大办。陈青两姐妹很是遗憾,自己来到扬州的第一个中秋,就错过弟弟口中说的盛景。
大家正说着话,陈启跟陈淮津各自提着两袋东西,满头大汗的推门进来。
“怎么耽误到现在才回来,”顾氏跟李氏赶忙上前迎过自己的男人,顾氏的目光不停落在陈启的肩上,很是好奇道,“这买的是什么?”
“别看了,都是米。”陈启放下东西,一边擦汗一边劝住翻看的顾氏。
“好好的,买这么多米干啥。”顾氏完全摸不着头脑。
“是恒儿让我们买的。”陈淮津替兄长作答。
一家人这才把目光都落在孩子身上,自从这孩子在扬州给家里折腾出一套宅子,陈恒在家中也有了些说话的地位。
眼见大家都往自己身上瞧,陈恒咧嘴笑道:“我从报铺那里听说,今年米价会涨,担心家里不够吃。”
“胡闹,米价能涨到哪里去。”陈丐山难得呵斥陈恒一句,正想继续给宝贝孙子科普下买米的窍门。他突然张开嘴看向老伴,“我……”
周氏看看他有话说不出的样子,有些急道:“你想说啥,倒是说呀。”
陈丐山摆摆手,反而一句话也不说。只默默起身,帮着儿子们一起搬米。
一家人弄不懂情况,见天色不早,也就各自喊晚辈们回屋睡觉。
…………
…………
晚上,陈丐山跟周氏躺在床上后,才将庭院里憋住的话说出。
“你还记得淮津头胎刚出生时,碰上的那场旱灾吗?”
周氏一听就皱起眉头,有些发怒的背过身去,“好好的,你说这个事干啥。”
“你看你。”陈丐山推推她,给老伴解释起来,“我这不是跟你说事嘛。”
“说啥。说我那可怜的孙子?”周氏被掰过身子,有些生气道,“我是不想回忆那段日子,钱买个菜叶子都买不到。”(注1)
“当时,你跟儿子们去县里的救济铺扛米回来。不知道我跟儿媳在家多担心。”
“深怕你们路上碰上劫道的,好不容易等你们回来,煮个米也要小心翼翼。晚上睡觉,还得你们拿着刀守在门口。”
“这样的日子,你爱想你想,我是半点不愿意再去想了。”
“你先别急,我就是觉得,今年这秋天热的邪乎。”陈丐山摇摇头,满是狐疑道,“你说这天气,像不像我们那时候?”
周氏猛地瞪大眼睛,夜色下的眸光中,满是惊恐。
…………
…………
趁着夜深人静,陈恒锁好自己屋内的门窗,从床底下拿出一个木质的小箱子。
箱子是陈启的手艺,上面的锁倒是陈恒自己买的,钥匙就存了一把,一直都是贴身保管。将箱子放在桌上打开,陈恒将摆在最上面的话本统统移开,从最底部掏出一本小册子。
小册子上的内容,都是他这些年能想起的书中情节。陈恒自然不敢用字体记录,用的都是上辈子建国后才有的拼音缩写。
陈恒翻到其中一页,对照着拼音缩写,他在心中默读出这行字的意思:刘姥姥第一次去贾府讨钱粮时,应是在林妹妹十岁、十一岁左右。
他记不住刘姥姥具体几时去的,只想起刘姥姥家是个田庄上的庄稼人,正巧那年碰上天灾干旱,田里半点收成都没有,自己一家人日子过不下去,才厚着脸皮去到贾府讨些救命的东西。
当时回忆起这件事,因为跟天灾有关系,陈恒当即就找本子记下来。
注1:此话的出处,来自于司琪,她去要鸡蛋羹的时候,大观园小厨房的柳嫂子就抱怨鸡蛋太贵,她说:“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
这场旱灾,不是我编的哈。
今天卡文是真的卡文,总感觉就是差点意思。我先去写第二章,回头再一起修改吧,抱歉,抱歉,让你们久等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