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明只是摇头,不愿将心事吐露。他今年四十九,虽然科举屡次不中,但好在年轻的时候肯用功,考了个童生下来。
之前在泰兴县里做个教书匠,日子倒也轻快。本以为日子会这样过下去,那里想到去年县里来了个李秀才,才刚到县里就打着教书的名头,收了好些学生。
要说这泰兴县虽不大,但也足够容得下王、李二人一同谋生,坏就坏在他学堂里有两个孩子,因长辈觉得秀才公的名头更好听,便安排了退学转校的骚操作。
大家都是文人,王先明那里肯受这种窝囊气,更何况他想到自己四十九还只是童生,对方不过三十出头,就已经是秀才。一气之下,便关了学堂回到山溪村。
可这山溪村虽清静无事,但也着实无趣。自己整日在家中无所事事,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越想越是生气,王先明只好拿起书籍继续看。
柳氏虽然不知,但也能猜出王先明的苦恼,忍不住半是打趣半是揶揄道:“都说这老童生少进士,见之绕道走。你当初放不下面子,执意要回村里。现在又还是时常叹气,想必心中还是有怨气。
既然咽不下这口气,何不从村里找些孩童出来,仔细教导。
说不准将来也出一两个秀才,给你把场面挣回来。总好过你日日在家中迂腐,连我都看着心烦。”
听到柳氏的话,王先明双眉一挑,忍不住反驳道:“我最近常在村中走动,瞧着都是一个个泥猴,那里是什么肯下功夫读书的人。”
柳氏讥笑道:“难不成你小时候不是这样?教书育人,这教还在育人的前面,你这般连教都没教,就下定断,岂不可笑。”
王先明不敢说话,他的老丈人是自己的启蒙恩师,是故他对柳氏也是又敬又爱。只能不住点头道:“夫人说的在理,既然夫人有令。那我明日就托人传出去口信,说我准备收些学生,让他们早准备束脩。”
他这般顺水推舟,答应的如此轻快。让柳氏不禁暗想,这王先明是不是早有打算,只是担心在自己面前落了面子,才整日做些怪模样。
真是个老滑头,非要等自己开这个口。柳氏生的富态白净,只是摇头失笑,想来是不愿戳破王先明的心思。
不过她突然一皱眉,困惑道:“都是自己村,还要收束脩吗?”
“夫人有所不知,若是不收束脩,我怕那些泥猴不肯用心读书。”王先明赶忙解释,他们家目前倒也不缺钱,泰兴县的人总比山溪村人来的有钱。
听到王先明的解释,柳氏忍不住点头,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又叮嘱道:“若是不合心意的,便将束脩退给人家。别我们好心办坏事,反坏了自家的名声。”
王先明点头称是。
很快,王夫子要收弟子的消息,便在山溪村以及邻近村落传开。蜂拥而至的大人,提着各种东西来到王家。
王夫子也是照单全收,命孩童们通通留下,真叫一个大门敞开,有教无类。
…………
陈家自然也是收到这个消息,陈恒当场就动了心思,可他还不敢跟父母说。只因如今这年头,读书实在是费钱的很。
四书五经就先不说,夫子若是自带教材,还能凑合着用。可这笔墨纸砚,才是水滴石磨,真正耗钱的很。
老陈家虽然有牛有鸡,在村里日子还算过的去。可要说供养起一个读书人的十年寒窗,那也是捉襟见肘,处处困难。
更何况如今二叔的妻子李氏刚有身孕,家中的开销正紧的很。奶奶还指望二婶再给家里生个胖小子出来,与二婶一比,陈恒觉得自己读书的事情还可以忍耐忍耐。
要知道就算王先明,早年读书的时候,家里也是卖了好几亩良田,才能一直供着他考出童生。他们家的日子,也是在王先明当教书匠后渐渐好转。
就这,也是因为王先明自己屡次院试不中,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出来教书。说多了,都是王先明的泪。只能用千军万马夺桥走,前路不知在何乡来总结。
不急,不急,我才五岁,我还有时间。
陈恒这样安慰着自己,只是想读书的渴望,促使他时不时路过王夫子的院外,聆听者里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一阵阵出神。
他,想读书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