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狰狞数字,十五万吨!
燕京第一炼钢厂!
马车在一道长长的红砖围墙大门外停下。
众人下马车后,纷纷驻足,抬头看着门口,门拱上面,一串铸铁而成的大字。
朱棣做一请的手势,“父皇,靳宓他们搞出来的那个新型炼钢转炉就在炼钢厂。”
实验研究和企业结合。
这种更先进的科研方法,与他没有关系。
是科技研究司自行搞出来的。
炼钢厂,有着许许多多成熟的技术工人,无论是配合研究司打造研究人员想要的设备,还是架设组装设备。
人力、物力、技术力量都比研究司更加充分。
久而久之。
逐渐就形成了,研究司提出一些新想法,新创意后,总是喜欢和周围工业区的企业寻求合作。
很多工厂企业,也十分愿意和研究司合作。
因为只要验证研究司提出的技术假设,能够实现。
配合研究的企业,就有有偿使用技术专利的优先权。
并且,专利费还会比其他同样想要使用该项专利的企业,更加优惠一些。
至于研究司。
现在的研究司还做不到自负盈亏。
之前发明创造的几项专利,都比较小,产生的利润并不大。
不过,随着六六蒸汽机的出现,他有理由相信,随着蒸汽机的大面积使用,不久将来,研究司就能实现自负盈亏。
科技研究司是燕藩政权扶持组建的。
算是以国家力量,组建的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
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实用不着组建这种政权级别的科研机构。
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用国家的力量,更为迅速的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
希望在走完这一生时,能看到火车冒着滚滚浓烟白气,在汽笛轰鸣声中,冲过山川、河流、农田。
希望能亲眼看着,华夏人制造的铁甲战舰,搭载着华夏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恫吓,游弋在七大洋之中。
事实证明,即便在这个以工匠经验推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这种政权力量组建的研究机构,所产生的力量,真的十分强大。
单靠个人力量,不可能这么快搞出蒸汽机。
为了避免,官权对研究司的负面影响。
他在组建研究司的过程中,也着实费了一番心血。
首先,燕藩政权对研究司没有利益诉求。
其次,研究司的财源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是财政拨款。
燕藩政权为研究人员,提供最低保障性薪酬,确保研究人员,能够养家糊口。
如果是燕藩官方,为研究司下达指定的研究任务,必须为研究司提供科研经费。
研究出的专利成果,双方共同享有,研究司拥有五成专利分红权。
另一部分财源,来自于研究司自发研究成果,专利授权收入,这部分是研究司所有科研人员的分红。
也就是说,研究司发明创造的新技术越多,他们的收益越多。
而这部分收益,也不会完全作为分红分掉。
每年的专利授权费,要留下百分之五十,作为研究司自行研究经费。
最后一部分财源,来自研究司承接企业研究任务,这种合作,具体如何收费,专利收益如何分配,完全由研究司集体和企业自行进行决定,燕藩政权不插手。
可以说,科技研究司是一个,由燕藩政权组织建立,且由燕藩政权为研究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半公半私性质的科研机构。
……
朱元璋提步向里面走去。
边走边问:“第一钢铁厂?还有第二、第三?能消耗的了,这么多钢铁吗?”
众人顿时竖起耳朵。
其实,他们看到第一两个字时,也十分好奇,是不是燕藩还有其他钢铁厂。
朱棣笑着解释:“现在就这么一座大型炼钢厂,不过,当初建设这家炼钢厂时,钢厂这边对炼钢的未来十分看好,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工人,都认为,他们未来,还要建设第二家、第三家……炼钢厂,钢厂虽然不准私营,是官办,但钢厂也是身股制,我们官方这边虽然占股,但并不插手经营,保留股份,只是为了起监督作用,毕竟,无论是钢、还是铁,都是战略性资源,我们要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去处,进行监督。”
“另外,就是扶持。”
“当初世纪大桥建成后,钢突然面临没有销路,无法消化的局面,正是因为我们燕藩拥有股份,是官府产业,我们有动力用国家的力量,通过给将士们制造头盔,扩大基础建设等方式,帮助第一炼钢厂渡过了当时的危机。”
在这次危机中。
不但帮炼钢厂渡过了危机。
而且,趁着维持生产,钢价格低廉的特殊时期,迅速且较为廉价的完成了燕京基础建设。
朱元璋含笑看了眼朱棣,若有所思。
有些人,试图说服标儿放开高炉技术、冶铁技术,准许私营。
这些人打什么主意,他很清楚。
高炉技术倒也罢了。
但冶铁,他是绝不准放开私营。
就如老四所说。
铁是战略资源。
关乎战争!
皇权的稳定!
在朝廷无法确保,足够稳定,不可动摇时。
对于铁的去处,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可金陵工业区,如果继续执行现在这套模式,一旦辉祖离开后,不能上下同欲,恐怕又要回到,吕兆主持工业区时期,那种结局,迅速衰落,半死不活。
老四很明显是提醒他。
金陵工业区,可以比照燕京这边的做法。
官方和管理层、工人共同持股。
官方只保留监督权,不参与经营,把经营完全交给管理层和工人。
如此一来,不派遣官员,就没有官僚作风,对工厂的负面影响了。
扑面而来的热浪,打断朱元璋思绪。
嘶!
与此同时,阵阵吸气声,从身后传来。
一排排,整齐排练,冒着滚滚热浪,半人高小坩埚炉,出现在众人视线中。
五十排!
每排二十座!
整整一千个小坩埚炉排列在一起,形成的壮观景象,对于大明这边众人来说,冲击太大太大了。
太震撼了!
蓝玉等人相互对视。
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浓浓化不开的震惊。
沐英迫不及待追问:“老四,你们这种小钢炉,每炉能产钢多少?”
“一百斤。”朱棣笑着伸出一根手指头,“如果全部的钢炉,全都同时间生产的话,一天可产钢十万斤,不过做不到所有的钢炉全都开工,每天大约五分之一的钢炉开工。”
主要是这种坩埚小钢炉缺点太多了。
维护太耗时间。
“那一年产钢多少?”朱樉追问。
“今年还没统计,不过去岁全年产钢一百吨!”朱棣唇角微扬,心中自豪,难以掩饰。
即便这种百斤小坩埚炉炼钢,技术含量十分低。
但也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历史上,张之洞在湖北创建的大冶炼钢厂。
一年也才十几万吨钢铁吧?
现在在燕京,早了五六百年时间,已经能产钢一百吨了!
即便这种钢的质量,比不上大冶炼钢厂的钢铁质量。
但到底也是钢!
到底,比锻铁更先进了一些。
当然,客观事实也得正视。
这种方式炼钢,耗能实在是太大高,成本太大了。
五六个人,一天时间,只能练出一小炉子品质不均匀的钢。
为了达到钢的整体品质均匀。
单独一个小钢炉炼出来的钢材,还得和其他小钢炉中的钢材,混合重新熔化,浇筑成钢坯。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如果不进行这道混合重新熔炼的程序。
每批钢材质量的差异太大。
如果用来做自行车的轮圈,就会出现,有些自行车很耐用,有些使用不久就会坏掉的现象。
产品质量不稳定,对产品力的影响太大。
不过,只要靳宓他们搞出转炉炼钢,钢产量会增加,一年十几万吨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
而质量也会更加均衡。
……
一百吨!
相比朱棣,对钢产量以及质量的不满意。
大明这边众人,听闻这个数字后,瞬间沉默。
一百吨!
大明现在,钢产量为零啊!
朱元璋看着一千个小钢炉,回神,“走吧,咱们去看看靳宓的实验。”
朱棣点点头,在前面带路。
片刻后。
来到钢铁厂东边,一片单独隔离的空院子。
众人仰头。
看着面前,黑漆漆的钢铁‘巨兽’。
两座高达十丈的高炉,相隔十米矗立在两侧。
高炉后边,架设着完全由角钢、铁板,类似世纪大桥,用铆钉结构,打造的梯子、高炉观察台。
两座高炉本身只有六七丈高。
水泥钢筋浇筑的基座,就高达三四丈。
两座高炉,放铁浆溶液的漏斗口,相对着,漏斗口下方,都用耐火坩埚砖,砌筑了一条导流铁浆溶液的导流槽。
导流槽在中间汇合,形成一条向前延伸的导流槽。
导流槽下方,是一个像金鱼缸的容器,口和底窄,中间‘大肚便便’肥胖的容器。
在这个奇怪的铸铁容器后面,有一个似乎能容纳这个奇怪铸铁容器的大炉子。
……
数百工人,正在忙碌。
其中一个身穿灰色工装,戴着安全头盔的单薄背影,忙碌指挥着。
“王师傅、刘师傅最后对蒸汽锅炉的排气管路、阀门进行最后一次检查!”
“得嘞!”
“刘二哥,对吊装矿石的龙门架混轮进行最后检查!”
“好嘞,小王不要紧张,保证在正式生产前,排除一些隐患!”
“小王就放心吧,这可关系到咱们这些炼钢厂工人的饭碗和分红,咱们比谁都希望这次实验能成功,只要成功了,往后,咱们燕藩质量更优秀的钢,就能大面积代替铁了!”
“哈哈……”
……
众人听着吆喝声、号子声、哨子声。
朱元璋指着有些消瘦单薄的背影,“是靳宓吧?”
朱棣笑着点点头,见准备工作差不多了,扭头低声吩咐炼钢厂厂长。
厂长小跑离开。
不一会儿,带着靳宓返回。
靳宓安全钢盔下,一张脸满是灰黑,边跑边用衣袖胡乱擦拭,来到朱元璋面前时,已经变成了大脸,咧嘴笑着,露出八颗洁白牙齿,“师公、师婆,你们来了怎么也不说一声,我去迎接你们啊。”
朱元璋、马秀英含笑看着面前这个大脸大小伙子。
马秀英慈祥笑着,关心道:“比伱雄英师弟和采绿师妹成婚时瘦了很多。”
靳宓笑着挠头,解释:“这段时间,建高炉的确有些累,有些忙,不过忙过这段时间就好了,只要这次实验成功了,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吃回去。”
朱元璋把自己的手帕递给靳宓,询问:“这个营生,又累又苦还脏乱差,是你自愿的,还是你师傅的心愿,为了你师傅,所以才愿意吃这份苦?”
以靳宓他们跟随老四和妙云丫头,接受的教育。
说实话。
靳宓这些孩子,就算去为官,肯定也会成为能臣干吏。
至少,如果换在大明。
一个孩子这么有才华有能力。
绝不会来钢铁厂,做这种又苦又累,把自己搞得脏兮兮的营生。
靳宓看着朱元璋递来的手帕,连连拍手,“师公,我用毛巾就行了。”
话中,解下系在脖子上的毛巾,用力擦擦脸,边擦,边灿烂笑道:“师傅让我们从事研究,起初,我们的确都有些不理解,可后来我们都明白,师傅的一片良苦用心。”
师傅是害怕他们步入官场那个身不由己的漩涡。
最终被这个漩涡,吞的连骨头渣都不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