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当了皇帝的父母,也这般?
下次春闱会试呢?
是不是为了老头子的面子,要求更高了?
明清两代,一直僵化使用八股文。
将来应该也能。
毛老六乐呵呵笑着,“少爷肯定能考中!”
看看隋唐时期科举考内容: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法、杂文、贴经、策问。
老头子养士其实真的成功了。
“我喜欢读书,对读书人的事情,自然了解了。”徐妙云笑着回答。
为朱允炆殉国的读书人,成千上万。
这么庞大的考试内容,寒门子弟的家庭,根本无法为孩子提供。
说白了,那是给更多寒门子弟机会。
也根本无法和乡绅子弟竞争。
夫妻二人循声看去……
……
朱棣和徐辉祖、夏时敏说了句,就带着徐妙云过去。
见朱棣皱眉,叮嘱:“你不用担心这些事,安安心心进考场,争取给咱考个前三甲回来,咱们家,就你读书方面,能给咱争口气。”
专注‘文治’养士,或许大明会有另一幅盛景。
目视着,至少有万余人。
夫妻二人,带着两个小家伙,跟着明霞来到一辆双马牵引的宽大马车旁。
好吧,一万五千多人同时竞争,别说混账老四没信心,若是换他,他都不敢参加。
可就从一些治国手段就可以看出,老头子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他要想扬眉吐气,老四至少得考前三甲!
承平年代,社会稳定。
“我尽力……”
随即,放下帘子。
不过,现在乡土村社的推行,或许会是个机会。
与他所经历的一考定终身、应试考试本质是一样的,无论多么为人诟病,都是最符合当时时代的竞争机制。
比起乡试至少多了七八倍不止!
“姐夫就要在这么多人中,杀出重围?”徐辉祖站在毛老六身边,目视眼前人山人海,耳闻鼎沸人声,不由倒吸凉气。
蒋胖子低头,满脸与有荣焉笑道:“看规模,此番秋闱至少一万人,甚至接近两万!”
“怎么?怕了?没信心了?”朱元璋板着脸。
哈!
想想就激动。
也没这个能力。
以往历朝历代,最鼎盛时。
“没错没错!”马秀英好气又好笑应付着,催促:“战事要紧,快回宫吧。”
朱棣笑笑,他岂能不知,妙云为默默做多少事。
急促声,打断朱棣的话。
还要忙着陪雄英远行辽东。
可惜,改朝换代打断了这种可能。
自己不行,就要求儿女要做到?
“父皇,笔给你,你去考,您考个秀才,我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一些尚不成熟的区域,继续推行现行科举办法。
在位期间,把更多精力用于‘武功’方面。
重新调整科举内容,通过改良这套竞争机制,选拔更为全面的人才。
这些都是老头子在位期间,养士积攒的家底。
老四的武略上,虽然更出色。
而后来辅佐‘他’开创永乐盛世的三杨、夏原吉、乃至后来力挽狂澜,现在应该还没出生的于谦。
朱棣侧头看去,含笑问:“你怎么知道这么详细?”
朱棣唇角微不可察抽抽,暗暗腹诽。
朱棣回神……
大概率,这回不会有武勋和他讨价还价了。
就像老头子他们这一代人。
“里面有明远楼、至公堂、号舍……”
他就不信。
就他现在的水平。
去参加今年秋闱。
未来,一些百姓富裕程度,整体实现质量突破的富裕区域,可以在这些区域,增加科举内容,选拔更全面的人才。
朱棣唇角抽抽。
现在让他不丢脸,老四至少保前十甲!
“咱给你定个目标,保十争三!”
某刻,蒋进忠隐约看到了朱棣人影,忙激动催促,带着杨荣,在人群中,蹦蹦跳跳拥挤前进。
蒋瓛余光,一眼看清马车内景象。
老头子提倡八股,相当于砍了‘美体’。
上马车后。
可他是他。
应该还用不着老四放下科举,披挂上阵吧?
如此,原本很多被挡在科举门外的农家子,就有了机会。
而科举就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通过不断摸索总结,选择的一种最优竞争机制。
承平年代和战争年代不同。
战争年代,在剧烈的动荡中,时局会自动筛选人才,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实现个人成就同时,也救民于水火。
朱元璋逗弄小雍鸣同时,视线落在朱棣身上,“看到外面人山人海的同窗,是不是很震惊……”
如果只是考中举人。
根据朝廷统计,这几年,参加童生、乡试、秋闱的读书人中,寒门、农家人数越来越多了。
朱元璋好不容易平缓情绪,黑脸瞪了眼朱棣,“保十争三是最低底线,最好前三甲!”
朱元璋和马秀英就稀罕的不得了,抢先接过两个小家伙。
说话间,唇角情不自禁微扬。
“今年,参加秋闱的人数是15632人!创下了最高纪录!”朱元璋用手得意比划着。
朱棣、徐妙云笑着拜别后,带着两个小家伙离开。
“什么事!”
朱元璋老脸瞬间变红,怒道:“咱要能做到,还用得着你!”
徐妙云察觉,用臂肘悄悄碰了碰朱棣。
这回用兵,大概也没人给他添堵。
恐怕有人还会笑话老四江郎才尽,不过尔尔。
反倒是‘他’。
朱元璋很轻松笑道:“有了老四不久前凯旋,这回朝中武将,不会和咱讨价还价了,甚至还会争着抢着表现,应该不会有人给咱添堵,这就是自己儿子,可以为咱分忧的好处!”
马秀英瞧朱元璋的嘚瑟劲,没好气笑着瞪了眼……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