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定安,何安邦招了招手,又冲他扬了扬手里的那张纸。
“我和老吕商量了一下大致的考古和研究方向,你过来看一看,还要不要补充!”
李定安接到手里,随意一扫:
内蒙地区典型唐末遗址—浑善古城。
浑善古城与唐代长安大明宫之关系。
从唐末古城看浑善沙漠的变迁。
对唐代灭亡时间的再研究。
唐末五代内蒙地区军政建置考古。
玄学、星象与宗教理论在唐代都城布局中的应用……
涉及地理、地质、历史、军事、政治、人文、宗教……林林总总十多条,哪还需要补充?
“是不是太多了点?”
“研究方向太少,怎么提高项目评定级别?”
发掘立项级别暂时是部一级,老何说的是研究立项和课题级别:这个是先往上报,文物局和部里会酌情增加或删减,等研究结束再评定验收。
能达到什么级别,要看最后的研究和学术成果,同时也关系到后期遗址保护和管理级别。
当然是级别越高越好。
“你准备提多高?”
何安邦捏着下巴:“怎么也得达到《考古中国》这种级别吧?”
那就是妥妥的国家级重大考古项目。
难度很大,但也并非没可能:别看只是一座小破城,但对唐末五代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都城营造与建筑艺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以及地埋地质在历史各时期的演化和变迁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研究方向真就不是一般的多,覆盖内容也不是一般的广。
李定安想了一下:“反正迟早都得报,那就再加一条:中国风水文化—通辽奈曼青龙山风水遗址、锡盟浑善古城风水遗址发掘与研究!”
吕本之愣了一下,眼睛慢慢睁大:我刚还说老何胃口太大,没想到你胃口比他还大?
能在研究方向前面标注“中国”的前缀,那就必须得是国家级重大考古项目……等于告诉上级单位,研究成果肯定能达到这个级别,不信你等着看。
“上面能通过立项?”
李定安点点头:“应该能吧。”
反正是馆长说的:李定安,你先得敢想,敢干,再考虑怎么干好……看,我够敢想了吧?
这么肯定?
狐疑着,吕本之看向何安邦。
老何正呲着笑。
“你笑什么?”
“没什么……他是负责人,他说了算!”
哦对……
唰唰几笔,吕本之记在了纸上。
“那就先这样报……但还有问题……”他抬起头,“如果批下来,这最后一项谁负责?”
“我来吧……等批下来,我差不多也考察完回来了……”
“废话,我们倒是想让别人负责,但也得有人懂才行!”何安邦把纸接了过来,“先说好,报上去可就改不了了?”
“我还能反悔?”
李定安起身,“你是领导,剩下的你定,我进去看看!”
何安邦挥挥手,看他进了内舱,提起笔,在“中国风水文化”后面加了三个字:李定安。
申报的时候也会这样写,等于研究方向设计与具体研究,都是由李定安负责。
然后又朝马献明挥了挥手。
“就按这个报。”
马献明接过来瞅了瞅:“中国风水文化……他不去科创局了?”
“肯定去,不过需要他两头跑,要辛苦一点。”
这可不是辛苦“一点”的问题:全新的研究方向,想找点儿依据都不可能,必须从头开始构建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
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必然是“蒙古瓷项目”时期的好几倍,时间跨度至少也要好几年。所以马献明以为,要等科创局的项目告一段落,李定安才有可能着手计划……
吕本之突然明白,老何刚才为什么那么高兴:《考古中国》基本是稳了,区别只在于哪一年评定。
更关键在于,李定安不至于到了科创局之后,几月几月不回来。
马献明想了想:“那他不在的时候,课题具体由谁负责?”
“他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基本都覆盖在各组的研究内容当中,拿过来就能用,不需要专门组织人研究……他抽空归纳总结一下,再定一下大致框架和具体方向就可以……”
“那也得有人负责啊?”
“你怎么就死脑筋?”
何安邦叹着气,“他既然不提,就说明助理组完全够用……写几篇论文而已,舒静好和方志杰还不是手到擒来?”
何止是几篇?
全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十几二十篇只是起步。
再要多点,出本文献论著也不是不可能……
“嗯,出书?”
马献明的眼睛直勾勾的,“怪不得调他们到研究组,舒静好和方志杰都不愿意去?”
“你这是因果倒置……应该这样想:正因为他们没去研究组,李定安才将项目时间提前……”
好像是这样?
舒静好和方志杰知道了,估计能高兴哭。
说夸张点儿:李定安就是这个方向的开山鼻祖,等论文发表,成体系的论著出版,各大高校文博古建类的专业肯定会引用一部分,增添到教科书当中。
既便是第二、第三作者,也足以自傲。
再以李定安秉性,肯定会让他们以第一作者发表一部分论文,这不比进课题组,给姚川、卫自立打下手强上百倍?(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