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两宋第一能臣崔与之
赵与芮二月登基,大量使用了崔与之推荐的人,包括崔与之的儿子崔叔似也被任命为县尉。
但崔与之接到圣旨后并没有出山,还是婉拒,只是派儿子上任了。
最后到孟珙过来,带来皇帝的亲笔信,这才打动了崔与之。
皇帝的很多话,能和他产生共鸣,让崔与之感觉到大宋终于有个懂自己的人。
赵与芮道,现在咱们不比三国,三国蜀国才一共多少人?
咱们现在有九百多万,将近千万人在四川。
凭四川天险,只要守住这里,就是咱们大宋的希望和后盾。
皇帝对四川非常重视,观点和崔与之相似,因为崔与之也曾上书朝廷,说四川是大宋最重要的屏障,但没有得到朝廷重视。
四川之所以重要,在南宋时,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地理位置。
蜀口三关五州处于陕甘川三地的交界地带,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吴玠兄弟在时,主要经营三关和大散关一线,另在五州地带利用天险也修建了几个山城,从而让三关五州成为保蜀的最前沿。
南宋在绍兴议和时,还竭力争取和尚原,但没有成功。(此次严英出使金国,得到凤翔以西所有地盘,也让和尚原回到南宋手上,这让固守大散关,变的更加的简单。)
其次是军事价值。
南宋的主要防线就是临安和北边地界,其次就是川陕边界,其他地方容易被攻进来,这边只要守住,整个四川地区是非常太平,可以闷头发展。
另外就是两宋一直缺马,而蜀口因为地处陕甘南部,距离优良的河陇产马区较近,是南宋优质军马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来源地。
前边说过,这与游牧民族交易的马匹被称为西马,最高时代每年从蜀口茶马贸易交换来的西马近五千匹,同时朝廷还允许兴州(沔州)驻军与少数民族交易一定的马匹,每年约在七百匹左右,算是为朝廷对川陕驻军的优待。
因为有比较可靠的军马来源,所以南宋川陕战区的骑兵数量也是除禁军之外最多的,巅峰时代有约1.5万,中晚期,也就是现在,也在5000左右,在南宋这个缺马的朝代,能一次性调集数百甚至上千骑兵的也只有川陕战区了。
第三就是经济价值。
成都平原历来称为天府之国,到南宋时代,南宋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使四川经济价值在南宋变的极为重要,嘉定年间,四川对南宋的经济贡献最高时候可达三分之一以上。
当然,蜀口这边现在还是比较贫瘠,因为山岭较多,不利于耕种,但南宋对这里十分重视,特别在崔与之任上时,建造了大量粮仓兵库,主要分布在利州路前线地区,史记:“武阶之仓、三同庆之仓、七凤集之仓十有一,西和之仓十有五,金、洋之仓二十有七,其大者则如利、沔、兴元,每月各支家粮万石,而鱼关一处计取财赋,几收十分之四。从关外五州到兴元府、沔州、金州三大集结区和利州、鱼关,都有仓库。”
不得不说,南宋战备功夫做的不错,在前线附近诸州,建了大量的仓库,储备了很多粮食和军械。
有人要说了,不是说蜀道难于上青天吗?
对,那是蜀国的蜀道,不是南宋的蜀道。
南宋时在四川的各种运输,一部份依赖于山路,更多的依赖于水路,这是三国蜀时期做不到的。
水路上,南宋主要依靠嘉陵江航运,嘉陵江在两宋时期水量充足,适合船只往来,是南宋来往蜀口驻军粮运的主要方式。
史载,四川总领所每年支付军粮150万石,其中约130万石依靠水运,占85%以上。
一直到南宋后期,宋蒙军事冲突后,尤其是六年后托雷制造辛卯之变,严重破坏了南宋川陕的后勤和交通,南宋被迫重新依赖陆路运输,极大的增加了军事成本,防守也变的更难。
赵与芮最后在信中说,自我赵宋南渡以后,“以四川为上游重镇,蜀土富实,无兵革之扰,居官者以为乐土”。
因为没有战火进来,所以四川总领所的收入,常年占南宋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四川提供的军粮,更达到整个南宋军粮供应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故时人便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所以要说四川现在不适合种粮什么,全是山城是不科学的,时天府之国不但在军事上支撑着南宋半壁江山,其经济和军粮更支撑着整个南宋。
当然,这一切都在六年后拖雷攻入宋境之后化成飞烟了。
拖雷攻入宋境后,先屠马岭堡、屠洋州、屠兴元,时知府郭正孙带十余万百姓逃亡,遇蒙古兵,又皆被屠杀一空。
接着再屠天水军和西和州,之后攻沔州,再屠(报复沔州都统张宣杀了蒙使),蒙古数次进四川,杀川民上百万,到钓鱼城投降时,杀的四川九百多万人只余六十多万,人都没有了,哪还有经济价值。
崔与之看过皇帝的信后,非常认同皇帝的话,还认为皇帝的话与他产生了共鸣,四川不但是南宋最重要的屏障,更是南宋粮食的重要产地和兵源产出地。
只要保住人口,保生产力,什么都会有。
孟珙来后,先带兵收复了凤翔,金国让出了凤翔以西所有地方,孟珙立刻按皇帝所说,派人将凤翔以西,原金国临兆府境内所有人口迁往南迁,一部份安排在凤翔,一部份安排在西和州,另一部份迁往大散关以南。
这样下来,加上收复凤翔所得,四川南宋人口一下子又多了几十万,接近千万人口。
但这样还是不够的,最终要守住城池,保住人口,还得靠精锐的兵马,和重要的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