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院士:“芯级多台并联呢,我们以n1火箭发动机举例,第一在控制系统,要让19台发动机在各个方向上都稳定的输出推力,第二在发动机的可靠性,我们都知道数量多了,那么其中某一台出问题的概率就会变大,万一发生意外无法使用,就很可能发射失败。”
主持人看向新远的工程师:“那么王总师,请问新远三号是怎么应对这两个问题的呢?”
“新远三号的发动机非常可靠,即使发生意外也顶多是停机无法启动,但新远二号的设计可以在四台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依然能将上面级完整送入轨道,顶多消耗了超过预期的燃料可能无法回收而已。”
主持人:“即使有四台发动机失效也能成功?,那可是1000多吨推力。”
王总师:“在最坏的情况下,15台发动机可以以112%的功率输出推力,依然能保证约7200吨的推力,多飞一会就行。”
主持人:“可是失效的发动机位置可能是无规律随机的,这样不会导致推力失衡火箭偏移吗?”
王总师:“在智能控制和姿态调整方面,新远有足够的信心。”
“……”
对于最后一句话,马一龙很认可。
新安xc4的xw151智能驾驶系统在汽车界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特斯拉联系了谷歌,双方对xw151的评价很一致:这tm是未来产物吧!
差距大的令人吃惊,要想达到xw151级别的驾驶技术,要么依靠丰富到恐怖的数据学习,要么就发展能力极强的人工智能。
他们都相信xw151的成功来自前者,只是想不通新远是怎么收集到如此多数据的。
特斯拉实验室跟老马说三年后达到xw151的水平,可那个时候新安早就不用xw151,都排到xw191去了!
汽车上就是如此,很难想象用在航天上的智能控制系统该有多可怕。
不说别的,光是探索者机器人就够一大批机器人公司瑟瑟发抖了,原本在此方面自觉领先的波士顿动力看了都咽口水。
仅仅是操控一些发动机的姿态,很难吗?
老马觉得不难,而且大有可为。
他看向自己的助理:
“斯科特,我们要坚定对星舰的信心,只要控制系统过关,发动机越多其实越可靠。”
第一代星舰的基本设计已经成型,和后世一样是星舰飞船加上助推器。
由于将预计在下个月试车点火的第一代猛禽发动机,最大推力只有185吨,预计采用29台猛禽发动机才能达到5400吨推力。
星舰飞船自重也降到了65吨,比送林炬往生的星舰要低20吨,有效载重120吨,低60吨,装备分两圈布置的6台猛禽真空版发动机,推力1100吨左右,需要三台发动机一起进行降落回收制动。
虽然老马作为首席工程师有决策权,但芯级33台发动机的设计还是让其余工程师害怕,虽然有27台的重型猎鹰在前,但后者可是cbc,不能一概而论。
现在老马反而有些期待新远三号发射成功了,虽然只有19台发动机,但也能说明多台并联的可行性是不低的,好如期推进星舰计划。
如果林炬知道竞争对手希望自己成功,恐怕也会失笑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