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感觉消防生活,苦吗?”
“不苦,都习惯了。”
“每逢灾害发生,你们就得出动,会害怕吗?”
“怕,每次哪里下暴雨,天特别干,清明,春节,都会怕,怕洪灾,怕着火,不过真的发生了,要去救援了,就不会怕了。”
“作为特勤队,平时经常这样出外支援灾情救援吗?”
“这是难免的,一些中队没有特勤车辆和装备,有些特殊情况,只能我们去,不过这是我们的荣耀,我很自豪能在特勤服役。”
“听说这次地震,你们去了汉旺,也去了北川。
“救援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危险,你们有给家里留遗书吗?”
“遗书一直都有的,消防平时就有留遗书的传统。”
“伱有吗?”
“以前没有,我们有个战友前一阵牺牲了,就有了。”
“牺牲了?是你们中队的战友吗?”
“对,四月的一场火灾…我们很想他。”
这个问题,采访到了内心情感比较丰富的叶加洪,他低沉的语气,让任记者长呼了两口气。
于是,换了个人采访。
“…你觉得你们在汉旺和北川地震救援中,是否利用了你们平时所学的技能?”
“…”
任记者大都找老兵和干部采访,因为他们说话稳重一些,问问题时,虽提到了北川,但作为一个成熟的记者,即避开了唐家山的情况,但以后如果报道到这支关于唐家山的消防部队,他们这则报道,也详细记录了大家当时的心理状态。
但问到这个对中队还挺关键的问题,好死不死地问到了讲话不太上台面的赵金成。
他感觉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于是直接沉默了。
好在,这是采集素材,不是直播。
曹毅重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是肯定的,但还远远不够,受限于路况和时间的紧迫,前期,我们的很多装备没有进来,非常遗憾。
但是我们下一步的训练计划,就是力求更好地克服这些问题,充分发挥我们部队的战斗力,不让遗憾重演。”
任记者满意地继续采访了,接下来问的,大多是一些关于生活方面的问题。
救援结束,采访也结束。
把中队的录像备份给了任记者以后,她说想跟台里汇报,申请做一个消防的专题。
今年抗震,14万解放军武警部队前后进了灾区,消防一万三千多人,刚好十分之一,且在救灾中发挥了更具专业性的重要作用。
消防部队的级别不高,左右不过是个正军级单位,在这个时代,于顶层媒体的出镜频率也并不多,大多都是出现在省级媒体及以下,针对一些灾害事件的访问。
他们,应该被更多人铭记。
但这样一群值得被铭记的人,此刻,却只想着赶紧去乐旺镇那边看看。
一声令下,战士们匆匆把灾民安置上车,继续出发。
任记者带着摄影,在路边,拍下了最后一个匆匆远去的消防车镜头。
“这是一支与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部队,他们是卓越的军人。”
她对着收音话筒,这样说道。
……
回去的路上,雨,已经渐渐停了。
“谢谢你们咯!”
“谢谢,谢谢!”
简短的几句谢谢,老百姓们下了车。
车上,老百姓们还是有一些抱怨的,因为他们被困好久了,但一直在冷风里待了七八个小时,救援的人才来。
大家问他们有没有报警,他们说没有手机,村里也没两个有手机的,都早走了,但是他们说,叫别人出去镇上喊人了。
这话,把大家整得挺无语。
这都啥年代了,居然还有依靠这么粗旷的联系方式呼叫救援的村落。
救援的也不是神仙啊,又不是通晓万物。
战士们只能好言好语地跟他们解释,下回遇到这事,不要去乡里镇里喊人帮忙,直接叫人找有手机的打119。
去镇里喊人,镇里的人听说了,还不是得找119,而且他们不晓得情况,更难准确报警。
一路上,大家都在给他们普及自救知识。
方淮少有地没插话。
整个救援,从观察,准备到施救,13名被困人员,两小时,全部救出。
如果不是因为记者采访,或许时间会更短。
他却不太满意,坐在车上,思考着类似的事,应该怎样再次缩短时间,创造一个“特勤速度”。
是不是可以创造条件,两组同时救援?
三组呢?
奈何,这支精英部队,没有经过太多的横渡救援的专业培训,他今天能信得过,能在记者面前展现速度的,只有何志军一人。
大家的体能和技能优势是有的,一些科目要想练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推进这件事,5月30号,何老教就要去找吴总,今天已经5月28了。
把人送到安置的学校时,方淮看了看时间。
一点过出发,加上缓慢的来回,已经五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