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品质
不同地区给农民介绍农业相关应用技术都有或多或少的难处,在语言驳杂地区,就需要讲解员十分的接地气,能说几种方言是最好的。
所以“沙城食品”在陈埠村可以让“勤叔”说普通话,但随着周边村庄由陈昌龙通知宣传之后,再由“勤叔”来介绍,就有点不专业并且十分低效。
而且雷州本地的方言,如果都是白话倒还好,实际上差异性之大,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是会听不会说。
丁永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就先让“沙城食品”在雷州市区弄了个办事处,然后通过两个区政府的帮忙,办了一场招聘会,并不面向社会,而是面向本地农业相关单位及中职院校。
四十来岁坐冷板凳二十多年的农技员过来碰碰运气,中专、职高、技校十六七岁的三年级生也过来凑凑热闹。
主要是工资开得相当可以,一千块钱底薪,要求就是懂雷州白话、黎话、本地客家话,这个懂是能听且会说。
这个工资水平,本地吃公家饭副科级别的,也就这个档次,所以吸引力还是相当可以的。
同时很多代课老师也感兴趣,陈昌龙被本村村小老师送了一包茶之后,便跟张直勤探了探口风,本以为张直勤会摆摆架子,结果张直勤倒是无所谓,还专门跟市场部的人打了个招呼,跟雷州市教育局沟通了一下,在代课老师群体中,也办一场招聘会。
招聘会虽然不面向社会,但现场还是挺热闹的,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来看个热闹。
万幸要背的技术资料并不复杂,只是解释什么是什么,需要怎么用,用在哪里。
从农机等大型设备,到饲料的几种使用方法,甚至包括“助学金”这么个玩意儿,都要说得清楚,讲的明白。
因为很多受过义务教育的人,觉得很容易理解的条款解释,在有些大龄文盲眼里,要理解起来非常吃力,需要解释的人很有耐心,通过各种打比方,才能让对方理解。
招聘会中,代课老师群体是最有积极性的,中专、职高以及技校的毕业生,因为年纪还太小,大部分还只是凑个热闹,有这功夫,还不如出去喝杯凉茶去去火。
不过也有几个椹川县的小孩儿,让原本也只是跟着看热闹的张直勤很欣赏,那种质朴的感觉,跟没什么烦恼的同龄人,有着很大的区别。
“五叔,那几个小孩,身上的校服,好像不是市区学校的啊。”
“噢,好像是椹川职高的。”
“椹川在哪里?”
“在北面,北桥河上游就是啦,那里种甘蔗很厉害的,还有舞狮也不错,张先生要不要看舞狮?椹川的师傅很有水平啊。”
“噢?那或许老板会有兴趣。”
张直勤想了想,便道,“五叔,方便把这几个小孩喊过来吗?”
“没问题啦。”
于是陈昌瑞便将警服披上,几个椹川的少年在惶恐不安中,被警察老爷爷提溜到了外地来的“大老板”跟前。
我们犯事儿了吗?
没有啊。
“不要紧张,坐下聊一聊。陈皮吃不吃?羊城产的。”
“多谢老板。”
“多谢老板。”
几个少年很有礼貌,张直勤笑了笑,问道,“我看很多来的学生,都是市里的,你们四个人,怎么会想到过来的?”
“给杨老师送点鸭蛋……”
少年的普通话带一点口音,但不重。
他们个子并不高,皮肤也黑,但并不是海风吹打的印记,而是长期户外作业的正常肤色。
跟海员、渔民那种风吹雨打的肤质比起来,多少还是要好一些的。
头发很短,大概是自己修的,所以有些地方粗糙,有些地方又缺一块。
“杨老师是谁?”
“我们村里的老师。”
然后絮絮叨叨说了一会儿,大致情况也让张直勤明白了过来,这几个少年口中的杨老师,在十年前教他们算术语文。
现在还在教,不过是教他们的弟弟妹妹侄儿侄女。
从椹川县一个叫罗塘村的地方,四个少年骑自行车顺着西溪河一路南下抵达了雷州市区。
说远也不远,二十公里。
但要说近,那绝对谈不上,蹬二十公里脚踏车,还要带着点土货,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脚踏车还是问同学借的,得先从县城回村里,然后再从村里带上东西,前往市里。
“会说客家话?”
“嗯!我们村河对面就有说客家话的,学校也有,听得懂也会说。”
“那不错。”
张直勤态度和气,气质上也比张浩南、张浩东斯文不知道多少,实际上张浩南这一代,也就一脉传下来兄弟三个长得有点“兽化”,其余像张浩程等等,都还是有少年感的。
见眼前这个老板这么儒雅,几个少年也都放松了许多,不再那么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