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我只是打个比方。” 阿美嫂子感叹道,“婶子,您不知道,你们家的事,村里人都是当故事讲的。以前,我听过村里的长辈说起你们家的事,都说婶子嫁给阿越叔叔,是我们陈家村的福气。
说以前,阿越叔叔一家人名声不好,大家都不愿意搭理他们。阿富叔三十岁还娶不上媳妇,还是婶子嫁给阿越叔叔之后,才张罗着给阿富叔娶媳妇。
大家说,婶子改变了阿越叔叔一家的命运。后来,阿光叔叔因为有婶子支持读书,支持创业,出息了,我以为那就是您最幸福的时候了。
没想到,这还不是您最幸福的时候。今天,见到了阿干娶回的媳妇,又见识了这个新媳妇的能力。我觉得呀,这才是婶子最幸福的时候。”
陈文干的三叔媳妇,人称阿桃,她比汪依桐要小上五六岁,因为人高大,人长得粗糙些,又在村里干农活,看起来比汪依桐要老上好几岁。她一向话少,听到阿美的话,也不由反驳道道:“阿美说错了,我觉得二嫂最幸福的时刻,应该是等阿干媳妇生下大胖小子的时候。”
阿美有些黝黑的脸一笑得更加灿烂了:“对,桃婶说得没错。等桐婶抱上孙子,那不得天天美滋滋的?”
“那当然,二哥二嫂就阿干一个儿子,我都听她念叨几次了。所以啊,要二嫂觉得幸福,还差一个大胖孙子呢。”
“哈哈,也是,我觉得……”
“阿美你别看这新媳妇看起来瘦弱,其实,我看她的屁股,也挺翘得很,是个生儿子的料。”
“桃婶子不说,我还没注意到。等会儿她回来了,我也再观察观察。”
……
汪依桐听着她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她没插话,心里却不由乐开了花。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直嫌弃的儿媳妇人选,今天在陈家村,这么受村里人的推崇。
如果,村里人知道她家儿媳妇还是京都大世家的闺女,不是会更吃惊、羡慕?
当然,这事暂时还说不清楚,再加上,农村人也不知道京都世家是怎么了不得,所以汪依桐今天倒是没有打算说。
料理好厨房里的活,又把院子里的桌椅归整好,三人才在厅里坐下来,与男人们一起喝茶聊天。
厅里,除了老叔公,其他人都舍不得离开。大家缠着陈志越,问陈文干与曾文芳的事情。见汪依桐出来了,又逮着汪依桐问来问去。
“桐嫂子,你以前认识文芳吗?难道你以前在娘家就看好了这个儿媳妇?”
“以前在青山镇的时候,只听过,没有见过。”
汪依桐想起在青山镇听到的那些关于曾文芳的流言蜚语,不由摇头叹息。在农村,单单一个村的流言蜚语都能淹死人,何况那是整个镇的百姓都在说这些流言呢?
也难为那孩子了,遇到这么多的挫折,仍能坚强乐观面对。幸亏那孩子生性坚强,不然,她去哪里找这么好的儿媳妇去?
“她小时候就很出名吗?”
“是啊,很出名?读书很出名,初中升高的时候,考了全县的第一名。然后全县的表彰大会在青山镇召开,所以,那个时候,我们青山镇的百姓说起文芳,都是赞不绝口的。”
“哇,全县第一啊?与阿干全市第一差不多有名哩。”
“哇,文芳与阿干真是天生一对呢,读书都很厉害。”
“那以后他们俩的孩子不就是小天才了吗?”
众人很激动,好像已经能看到屋子里蹦蹦跳跳的天才小包子了。
汪依桐与陈志越相视一笑,也心生向往起来。
有个六十多岁的老者双眼放光地道:“我早说阿桐眼光好,她帮志光挑的那媳妇多漂亮啊!给自家儿子挑,肯定更上心了。”
另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一拍大腿,激动地道:“对啊,听说志光媳妇还是桐嫂子在省城人民医院学习的时候,看中的呢。那媳妇长得漂亮,就是瘦弱了点。”
阿美嫂子插话道:“人家那叫苗条,不叫瘦弱。”
“十大九不输,胖点好。”
“人家又不用干农活,所以苗条漂亮才好。”
“阿干媳妇虽然也不胖,不过,养养就好了。阿桐了,你在家多做些好吃的菜给她吃,养胖了,就能给你与阿越生个大胖孙子了。”
大家说了一会“胖”与“苗条”话题,又绕回了“大胖孙子”的事。
汪依桐含笑道:“我们不急,明年,文芳一家人会迁到京都生活。肯定得过段时间才准备生孩子。”
有个年轻些的汉子问:“你不是说文芳在市政府上班吗?那去京都还上班吗?”
汪依桐笑道:“上啊,当然会上班。阿干说文芳会写文章,以前在报社工作过,所以,可以去报社上班。文芳说,以后,政府会招聘一批干部,她也可以考,考上了,一样可以在政府部门上班。这些都不用担心,这个年代,只要有能力,就饿不着。”
她没告诉大家,文芳在京都的工作,还有更多的选择。沈家把沈园无偿捐给了国家,难道还不能安排区区几个小孩的工作?再说,文芳姐弟三人都是有本事的,肯定能胜任工作。
那位六十多岁的老伯感叹道:“嗯,是啊,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连我们这些偏僻山村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了,何况京都百姓呢?大家的生活都好啰,不会再过苦日子啰。”
“是啊,以前,做生意还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呢。阿光辞职那会儿,大家都觉得不合适,哪有丢掉铁饭碗去做生意的道理啊!那时候,阿越夫妻不知道因为阿光受了多少气,谁知道,如今,阿光成了村里最有出息的人了呢?现在政策好啊!”
“是啊,现在啊,只要你有本事,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你看,这街上什么都有得卖,人家说这叫什么经济?”
陈志越乐呵呵地道:“明叔,以前叫计划经济,如今就叫市场经济。以前,是以国家指令性的计划来配置资源,如今,是维护私人做生意,鼓励自由竞争,百姓需要什么,市场上就有什么卖。”
“嗯嗯,阿越说的这些高深知识我听不懂,不过,我觉得现在这样好啊!我家儿子卖猪肉,觉得肉丸子好卖,就跟他媳妇商量,每天都做几十斤肉丸子来卖。
后来,我家老太婆觉得既然儿子在那里摆摊,不如再做一锅豆腐去卖。结果,她也像模像样地做起生意来了。一家就能做几样生意,这日子能不好过吗?”
汪依桐点头:“其实,我们村离市区不远,如果大家能多种些青菜,有几个年轻人专门收起来,到市区卖,应该也能挣些钱。”
“呃,我觉得桐嫂子提的建议可行,明天我就找村里人商量一下。趁着春耕前,看看能不能种些菜去市卖。”
“当然可以啦,市区的青菜越来越贵,市场需要更多的菜农。我家儿媳妇说,山上也可以种果树,像梨子、桃子等,一样可以卖钱。”
“啊,这还是阿媳妇说的吗?”
“是啊,跟她闲聊时说起的,她说,百姓要致富,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说,如今有一种放平菇、草菇之类的技术,如果大家学会了,可以利用家里的旧房子做。打理得好,每天都可以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