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玻璃作坊的秘密
李植确认好各个镜片的度数后,又重新做模压器,以二十五度为一个单位做出二十八个不同度数的镜片模压器。新的镜片经工匠打磨抛光,做出一套标准度数的镜片后,又用这些标准镜片为模子做精细的模压器,降低打磨的工作量。
最后二月十五日标准模压器做好后,每个玉匠每个时辰可以磨出一副镜片,五人每天可以做三十副眼镜。
产品做出来了,李植就开始销售了。李植在天0津卫城的李家店铺里,以十两一副的价格出售老镜。
李植把老镜定在这个价格,一来是为了阻止其他人仿制。毕竟老镜的仿制是比较容易的,一副老镜使用的玻璃只有一套玻璃茶具的二十分之一,价格太高了就会有人用西洋玻璃来磨取仿制品,仿制品就无可抵挡,所以不能定价太高;二来李植也是希望更多的人来买老镜,扩大利润。十两说多不多,殷富人家的家主都出得起这个价钱。以这个价格出售,大明朝能买得起眼镜的人家很多,老镜的销量就会上去。
产品保密方面,李植通过控制镜片的原材料保密。
市场上的无色玻璃基本上都是李家生产的。玻璃酒具的酒杯比较小,不可能用来磨玻璃镜片。玻璃茶具的杯底可以磨成玻璃镜片,倒是不利于眼镜产业的保密。好在茶具销量本来就不太好,李植干脆不再生产这种玻璃茶具了,从原材料上切断其他工匠仿制玻璃镜片的可能。
至于西方人跨越重洋运来的大件无色玻璃,那就价值昂贵了,用大件西方玻璃器皿来磨成十两一副的老镜显然是不划算的。不把眼镜卖到二十两、三十两的高价,成本都收不回来。
通过控制原材料,李植阻断了其他人仿造老镜的可能。
李家在天0津的商铺早已经扩大了。如今店铺两边的其他两间店铺也被李植买了下来,豪华装修后看上去十分体面。李植在最东边的一间店铺卖肥皂,在最西面一间装修最高档的店面卖老镜。
所谓万事开头难,新产品最初的客户总是很少的。李植在店铺上面挂上大大的“包治老眼”的锦旗,希望能吸引到最初的一批客户。李植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着这个产品慢慢发酵,为自己带来利润了。
####
丁有弟他爹希望还生个儿子,所以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傻名字。然而他后来真的有了一个弟弟,这让他怀疑自己名字是不是真的有用。
他本是范家庄西边六十里丁家村的农户,崇祯八年四月,听说范家庄招人,他便来应募工人。他十分幸运地通过了操守大人叔叔李道的面试,进入了范家庄玻璃作坊做事。一开始他干的是点柴烧火,后来操守大人,那时候还是防守大人,让他干采购,专门跑城西薛员外的店铺买碱面,然后每烧一炉玻璃时候他就把碱面倒到坩埚里,每锅九斤。
他就干这简单轻松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