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烽烟起,寻爱似浪淘沙
赵云为九江太守,夏侯惇为庐江太守!
当刘协的话自殿上传来之后,莫说二将本人震惊,便是诸大臣也不由心念一动。
这两个地盘都是袁术的。
刘协此举是想引诱曹刘两家去攻袁术吗?
还是想分化曹刘两家的势力?
没有人知道刘协是怎么想的。
值得一提的是,
评价一个皇帝,无非就是明、昏、庸、暴四种而已。
但刘协却很难去界定。
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掌权过。
在面对董卓、曹操两大权臣的高压控制之下,刘协都做出过反抗。
对于曹操,刘协一手策划了衣带诏事件。
这已经是在刘协这个位置能做到的极限了。
而在面对董卓时,刘协其实也反抗过。
他曾秘密派遣刘虞的儿子刘和潜出武关,想召集第二次讨董联军。
而那时的他,才年仅十三岁。
在蝗灾四起,百姓饿死之时,刘协也愿意去和李傕、郭汜斗争,让他们拿出粮食来赈济百姓。
在面对李傕、郭汜的追杀,别人劝刘协先走时,刘协也能喊出:
——“不可!舍百官而去,此何辜哉!”
愿意与百官同在。
刘协傀儡一生,奋斗过,尝试过,但最后都失败了。
或许只有当他退位之后,才是真正获得了自由。
民间广为流传,刘协退位后,开始从医。
悬壶济世,踏足乡野,扎针施药常常分文不取。
虽然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刘协退位后有从医的经历。
但在今天的河南焦作,却有大量刘协从医的民俗故事。
百家岩景区的石碑上亦刻有刘协行医图。
虽然这些都只是民间传说。
可对刘协来说,或许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自由吧。
之后,刘协又唤陈王刘宠,国相骆俊至阶下来。
“骆府君,朕拜你为司徒,兼管尚书台。”
除了给曹操、袁绍这两个外州诸侯封了三公之外,刘协又给陈国相骆俊拜了三公。
司徒主管民政,尚书台又是中央极为重要的权力机构。
此前骆俊在陈国时,本就是他负责治理陈国。
骆俊也确实有能力,把陈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殷国富,储粮颇丰。
现在朝廷牵至陈地,刘协非常清楚该以谁为尊。
给骆俊拜三公,看似是在意料之外,实则却在情理之中。
骆俊稽首谢恩。
刘协又将目光落向陈王刘宠,道:
“皇叔此次勤王护驾,与傕、汜二贼厮杀,有大功于王室,宜当重赏。”
“朕躬至陈地后,亦见此地国安民乐,百姓富足,可见皇叔将我汉土治理的井井有条。”
铺垫了很长一段话,众人都在暗自猜测天子要给刘宠封个什么官儿。
刘协的话自殿上传来:
“朕拜你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总揽朝政,统领全国兵马!”
唔!!
当听到刘宠的封赏之后,包括曹操、刘备在内的诸大臣,无不心尖儿一跳。
在陈国,基本上就是刘宠、骆俊两人说了算。
可若是出了陈国,那陈国这点家底是根本不够看的。
“臣跪谢陛下皇恩!”
刘宠大喜过望,连连谢恩。
别看刘宠是封王,但他本人更喜欢平野纵马,当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
早在平定黄巾之乱时,刘宠就自领了辅汉大将军。
陈国的兵马基本上都在他手里,刘协给他封大将军,总领全国兵马倒也没毛病。
同时这也是刘协向刘宠释放的信号。
给你大将军之位,总览朝政,等于是给了你辅政的权力。
可问题是大将军之位,尤在三公之上。
此前被封为太尉、司空、左将军的袁绍、曹操、刘备三人,皆被压了一头。
刘协这样做,是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强调朝廷中枢在天下的地位么?
众人无不纷纷揣摩圣意。
虽然这种感觉很拧巴。
但是包括曹操、刘备在内,都不好说些什么。
因为本身他们的封赏并不小,还都赐了爵位。
尤其作为外州诸侯,不能在朝中任职。
或许刘协此举,是冲着朝臣去的。
毕竟朝中专权的大臣不少,此前有人想向刘协进献粮米,都被侍中拦着不让。
刘协把朝中大权交给刘宠、骆俊二人,是想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吗?
众人纷纷猜想。
随后,刘协又封赏随同护驾来的张杨。
张杨进位卫将军,录尚书事,参知朝政。
刘协此举似乎是想将张杨留在朝中。
毕竟河内本身不算太平,张杨自己也想谋求一个出路。
刘协给了张杨一个高位,自然是有拉拢的意思。
同时,朝中除了原有的文武百官外,刘宠、骆俊等陈国本土官员两相势力还是不够平衡。
刘协是希望再拉一个手握兵权的诸侯进来,也免得董承、刘宠这些手握重兵,又位高权重的人一家独大。
刘宠是不是心向汉室,忠于天子,目前接触的时间太短,刘协不好确认。
但他清楚董承虽为国舅,但却有权臣之心,刘协不得不趁着这个机会,用刘宠来制衡一下他。
却又不敢让陈国本土派系官员过于强势,万一又把自己架空,则无能为也。
并且如果两家再起争执,刘协又没法从中制止。
所以就需要一个第三方,最好也是手握兵权的。
张杨欣然接受了刘协的封赏。
但一面却又感到不安。
强宾不压主,陈国乃是刘宠的地盘。
自己带着兵将,若是留在陈国,岂能为刘宠所容?
于是下来,找到董昭商议道:
“天子当与天下共之,今有公卿大臣辅佐,我当捍于外难,何事京都也?”
“不如收兵回野王去。”
张杨把自己想要调兵离开陈地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董昭。
董昭却出言劝阻道:
“今袁绍雄踞河北,龙骧虎步,坐看天下成败。”
“河内终究不是长留之地。”
“今既是天子有诏相请,何不就此留在京都,好过将来困于战祸。”
张杨无奈叹一口气:
“非是杨不谋前路,不事朝廷,奈何强宾不压主,我带兵在此。”
“恐不为刘宠所容。”
董昭却道:
“我观陈王乃心向汉室之人,今其已领大将军之位。”
“将军身为卫将军,亦受其节制。”
“只要不与其作对,既是天子明诏,陈王又有什么理由不能相容呢?”
“况天子留将军在朝廷,想来亦是需要有人节制董承、刘宠等人。”
“将军手上兵马不少,若是留在陈地,天子定不会亏待将军。”
张杨听完董昭的分析,顿时似醍醐灌顶。
握住董昭的手,感谢道:
“公仁之言,真令我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既如此,我便留在朝廷中枢,至于野王储备的钱粮,我再差人去取。”
董昭虽然是被张杨强行留在身边的,但张杨对他其实还不错,也算言听计从。
看在共事一场的份上,董昭也是认真替张杨谋划,劝他留在朝廷。
因为他非常清楚待在河内是不可能成事的,南北皆受袁曹节制,无地发展。
况张杨本就缺少进取的野心与魄力。
留在朝廷,反倒于他是件美事。
而对董昭自己而言,他也得为自己的前程考虑。
此前他想在观望一会儿,如今天子幸驾陈国,更加坚定了他继续观望的心思。
天下风起云涌,局势变幻莫测,饶是董昭也不敢轻易站队了。
索性先陪着张杨在朝廷待一段时间,之后再看天下局势如何变幻。
这边,
曹操、刘备在领了封赏之后,各自打算收兵回家。
刘备出了陈县,点齐兵马,便打算回下邳去。
李翊催马前来,向刘备道喜贺道:
“恭喜主公进位左将军。”
刘备到没有多高兴,毕竟大家都有封赏,都封了,就等于没封。
尤其刘协这一系列的封赏之中,又暗藏挑拨诸侯间争斗的冷箭。
这令刘备略略感到有些不安,总觉得要有大事发生。
“主公接下来,打算去往何处?”
“自是回下邳去。”刘备不假思索道。
李翊笑道:
“难得主公来豫州一趟,就不打算多留一会儿?”
刘备有些诧怪,问道:
“军师一向不耽于玩乐,今日怎的心血来潮打算长留?”
“若换作往常,备能与军师同游,自是乐意之至。”
“奈何今领大军在外,不便久留。”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打仗最烧钱的地方,其实是补给线。哪怕只是七天的路程,都要消耗近一半的粮食。
而这个损耗,是随着军队人数成倍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