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愿担当此任?”
李翊又开口问。薛州先是一愣,旋即大喜,连连颔首。
“愿意愿意!”
“我和手下弟兄,都愿归顺刘徐州!”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恩威并施,好手段!
荀攸全程目睹李翊的御人之术,暗叹刘备有此人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先不管他是否要效忠刘备。
但如果将来他去投靠别的诸侯,就意味着将要与李翊为敌。
这样的对手,着实可怕。
想想许劭对他的品评,超世之杰,非本时代人物。
荀攸自问才智不如李翊,更别谈是他的对手了。
李翊又接着道:
“此前我与元龙商议过,广陵不适合大规模训练水军。”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反而是江都港,背靠长江,此地甚合事宜。”
“所以我与元龙决定,将广陵的造船司牵至江都港。”
“回头,你便去江都赴任吧!”
薛州连连叩首谢恩。
众人齐回广陵,陈登早已备好酒宴,为众人庆功。
李翊将自己打算把造船司牵至江都的决定与陈登说了。
陈登道:
“当初我等言说江都易受水贼侵扰。”
“如今这江海上最大的贼首已经归顺,由他在江上作保。”
“料江都无虞。”
李翊知这是陈登在夸耀他,拱手说道:
“全仗元龙虎威耳。”
陈登弯唇一笑:
“我在城上坐守,你于江上厮杀。”
“何言仗我虎威?”
李翊如实答道:
“元龙在广陵明审赏罚,威信宣布。”
“未及期年,功化以就,百姓畏而爱之。”
“甚得江、淮间欢心。”
“若非如此,薛州怎肯轻易归顺?”
说起来,历史上的薛州还真就是主动归顺的陈登。
当时陈登把广陵治理的井井有条,又大力清缴水贼。
薛州为了明哲保身,主动带着麾下万余众投靠了陈登。
于是,陈登在广陵一下子实力大增。
史书叫:“登曰:此可用矣。於是有吞灭江南之志。”
陈登在广陵时,对孙吴采取了高压政策,数次重挫来犯吴寇。
使得孙吴在江南的发展严重受到限制。
奈何遇上个猪队友曹老板。
当时袁曹决裂,曹操觉得陈登与袁绍态度暧昧不清。
于是主动把他调离了广陵。
结果陈登一走,孙吴一下子挣脱了枷锁,没人能够按得住。
后来曹操肠子都悔青了,史书叫:
——“孙权遂跨有江外,太祖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
曹操后悔没采用陈登压制孙吴的政策,而让孙权这头大猪长出了锋利的牙齿。
所以,李翊虽然生擒薛州有功,但陈登在广陵的贡献也着实影响不小。
随后,打开广陵府库,重赏此次出战的军官。
甘宁此次生擒贼首,记首功,额外赏赐五万钱,绢百匹,金银各五十斤。
当然了,李翊此次最大的收获,还是得到了薛州的赀财。
虽然不少财货被藏着海外诸岛,取出需要时间。
但李翊等得起,徐州更等得起。
李翊先让薛州把海外的赀财数目,记下来,然后上交。
等财货取回来后,才进行核实。
经过统计,
薛州这些年积累的赀财,居然高达上亿钱。
而最重要的粮食,多达八十万斛。
即便除去路上损耗,保底也能得个五六十万斛。
这才是真正能壮大徐州的东西。
比起曹操的盗墓赚钱,李翊这正儿八经剿匪赚钱可上得了台面多了。
在安顿好众人之后,各自回房歇息。
次日,陈登送别荆州官员,返回荆州去。
又过几日,刘备从射阳湖检阅水军回来了。
这期间,他与李翊自然是有互通书信的。
也知道了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广陵发生了什么。
他回到广陵的第一件事,是来见荀攸。
荀攸慌忙与刘备相见,感激他的征辟之意。
刘备执其手,言辞诚恳地说道:
“久闻公达高名,如雷贯耳。”
“备只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
“今闻公达来广陵,专此回来一见。”
“倘蒙不弃,可到荒州暂歇片时。”
“以叙备渴仰之思,实为万幸。”
荀攸万没想到刘备诚恳至此,赶忙大礼参拜:
“不意方伯竟如此厚待,攸实在受之有愧。”
刘备却赶忙将之扶住,硬生生托起来。
“备天性驽钝,笨拙少谋,唯求智者开导教诲。”
“多有冒昧,还望先生海涵。”
荀攸见刘备情真意切,言辞中似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
能使人莫名的对他产生信任。
“方伯如此礼贤下士,我想天下俊杰闻说,定会不远千里,前来归附。”
刘备大喜,即命人排筵款待荀攸。
李翊又将甘宁举荐给了刘备,并言说其生擒薛州之功。
刘备当即重赏甘宁。
甘宁见刘备赏罚有度,宽厚待人。
心里再无任何顾虑,可以彻底地放下心来了。
李翊再将薛州归附,已经安排他做造船司的事一并与刘备说了。
刘备颔首,道:
“我去射阳湖之时,将广陵大事交给你与元龙。”
“你二人有便宜行事之权。”
“既然子玉已经安排好了,备自无意见。”
随后,刘备将广陵众高级官员全部请来赴宴。
连带着甘宁、荀攸、许劭等也一并请来。
庖人开始上菜,主菜有炖肉、蒸蛋、蒸鱼等。
酒过半巡,菜过五味。
众人饱足酒食之后,李翊又单独找到刘备叙谈。
“如今既有了薛州、甘宁等人的归附,加之子敬从荆州购得战船回来。”
“水军建设一事,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有一件大事,仍需处理。”
“主公可知是何事吗?”
李翊循循善诱,问刘备道。
刘备颔首,捋着胡须思考。
如今对外,青州、兖州、豫州的局势暂时还算稳定。
袁术这一路兵马也被退却,暂时不敢再来进犯。
至于对内,水军建设一事已经提上了日程。
太史慈也已经出海去往辽东购置战马,交好公孙度,为未来建设骑兵部队做足准备。
薛州等人的归附,连带着其所积累的赀财,也似嫁妆一般入了徐州府库。
这些事都极大增强了徐州的硬实力。
这些事当然都算得上是好事。
不过这些好事,似乎都加剧了一个问题。
就是增加了口粮负担。
徐州有精盐贸易,钱有的是。
田地只有那么多,每年生产的粮食有限。
至于打仗缴获的粮食,毕竟属于旁门左道,算不得长久之计。
太史慈买得战马,大规模畜养需要耗费大量粮食。
薛州等人的归附,增加的人口,也需要粮食。
甚至打仗对外输出,也要耗费大量粮食。
几场战事下来,徐州去岁储备的粮食差不多也要见底了。
毕竟光赏赐将士,就耗费了大量钱粮。
如果不是中间有袁绍袁谭父子,包括薛州这边抄的家底回了口血。
谁家能够像刘备这样折腾?
不过每当徐州钱粮捉襟见肘时,李翊总是能想出办法给老刘兜底。
叫老刘好不欢喜。
如今随着粮食压力愈发增大,李翊便开始郑重和刘备讨论关于屯田的问题了。
徐州多平原,非常适合屯田的。
陶谦在任时,就已经证明了徐州的生产力绝对能够养的起大量人口,甚至大量战马。
去岁搞了一波屯田,已经初见成效。
李翊认为现在政治局势基本稳定,是时候全州郡的推广了。
这也有助于恢复徐州的生产力,弥补老曹打开的缺口。
“军师认为除下邳治所之外,应该重点在哪里屯田?”
刘备问出这个关键问题。
下邳是徐州治所自然要资源倾斜。
而徐州其他地方屯田,自然也得选一个适合的地方,进行资源倾斜。
这里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土壤是否肥沃,还要考虑当地的政治环境,人口是否足备,自然环境是否适宜等等问题。
“自然是广陵了。”
李翊首推广陵。
此地本身是平原,多河流湖泊,在适合种田不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