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分兵计成,刘封谈笑败三将
即便猜到刘封在营寨中只有四五千人,全琮也不敢再跟刘封在这干耗了。
江津口是必须要救的。
虽说偷袭江津口的汉兵大概率只能袭扰驴车和小船且对江面的大船构不成威胁,但对全琮而言:
丢粮事小,面子事大。
信誓旦旦要生擒刘封,结果一番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0-5,两万大军被刘封遛狗一样遛着玩儿。
全琮还如何服众?
今后一有人提到全琮,就会想到全琮被刘封遛,全琮还要不要面子的?
众小校见全琮发怒,纷纷不敢再言。
在引兵前往江津口的同时,全琮又派人通知丁奉、徐盛和马忠。
并非让三人撤兵,而是将营寨中的虚实告知三人,令三人不可再懈怠。
全琮已经不奢望刘封会弃寨而逃了。
全琮现在只希望丁奉、徐盛和马忠能更悍勇一些,别让战绩太难看。
收到军令的丁奉三人,是震惊的。
打了几个时辰,打的竟然只是个兵力不全的刘封?
尤其是丁奉。
身先士卒的冲了好几轮,本以为对面的俞射只是仗着营寨地利在苦苦支撑,只要再坚持坚持就能攻破寨门。
结果变成了俞射拿着少量的兵力守住了三千人的强攻?
刘封都没用全力?
“这是耻辱!”
丁奉咬牙切齿。
素以勇武扬名的丁奉,自恃勇武不弱于人,结果被一个小小的军侯给拦住了。
不甘受辱的丁奉,不顾军士疲惫,再次喝令强攻。
这不仅仅是全琮的军令,更是丁奉的不甘。
不破寨门,不杀俞射,何以解恨?
东西两门的战事也变得更激烈了,即便是想偷奸耍滑保存实力的马忠也加紧了攻势。
然而。
当吴兵忽然变得凶猛的战况传入帅帐时,刘封的脸上依旧没有任何的慌乱和失措,甚至连一点惊讶和急躁的气息都见不到。
显然。
当前的战况,都在刘封的预料之内,还不足以令刘封意外。
不多时。
北门外的斥候返回:“禀将军,北门外的贼兵正往东南方向而走。”
听到这个情报,一旁的董恢瞬间想到了江津口:“定是江津口遇袭的消息传到了全琮耳中,这支兵马是去救江津口的。将军是否要分兵拦截?”
若是全琮听到董恢的询问,估计人都要气得跳起来,然后揪着董恢的衣襟喝问:你知道你在说什么胡话吗?刘封怎么可能还有余力分兵拦截我?
而事实上。
刘封的确还有余力分兵拦截,帐外也还有个校尉邓贤在候命。
在对兵力的调遣上,全琮压根看不到刘封的高度。
兵不在多,在于调遣。
善调遣的,即便手中只有一千兵,也能发挥出两千兵的效果。
不善调遣的,即便手中有两万兵,也未必能发挥出一万兵的效果。
斗将依赖的是个人武勇。
大将依赖的是兵力调遣。
刘封低头沉吟。
刘封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击败全琮,而是夺江陵城,要败全琮容易,夺江陵城却是极难。
需得天时地利人和都恰巧撞在了一起还能被刘封抓住,才能有那么一丝的机会。
就如官渡之战曹操败袁绍时,恰好遇到许攸来投,恰好那段时间没下雨,恰好淳于琼疏忽大意,恰好袁绍军中粮草不足三日,恰好袁绍救援不及时,恰好曹操军粮枯竭不得不殊死一搏,恰好乌巢的距离又足够近,等等各种天时地利人和都恰好聚在了一起。
这其中绝大部分的因素都是无法用人的智力来预料的,机会往往就存在那么一瞬间,抓住了就是万古奇功,没抓住就是兵败自刎。
夺江陵城亦是如此。
刘封不能太急。
若是太急了,时机还未到就会提前将全琮吓回江陵城。
刘封本就是以示弱计才骗全琮生出“我能赢”的念头,才让全琮有勇气留在城外,若一战就将全琮给吓回江陵城了,刘封就难以再有夺城的机会了。
想到这里。
刘封轻轻摇头:“不急。夺江陵城的时机未至,全琮还不能败回城中。”
“传我军令,让寇安国和邓贤引兵反攻东门,破了东门外的吴兵后,立即迂回南门助俞射反攻。”
选择在北门外的伏兵离开后再反攻,刘封也是有考虑的。
北门外的伏兵不离开,反攻的时候就会额外再承受五千吴兵的压力且徐盛等吴兵的士气也不容易溃散,这会增加反攻的汉兵伤亡。
刘封只是不想让全琮被吓回城中,不意味着刘封就得拿汉兵儿郎的性命开玩笑。
寇安国和邓贤早就等得不耐烦了。
尤其是邓贤。
寇安国还有个巡视四门的军务,多多少少能分到军功,邓贤就纯粹是在“候命”。
这意味着,战事结束后,“候命”的邓贤是分不到任何军功的。
刘备跟孙权在军制和奖惩上有很大的不同。
孙权会根据亲疏来决定奖惩,就如同孙权会将都亭侯给一个身边的马仔谷利却不会将都亭侯给一个打光了部曲的凌统。
刘备则不同。
自底层靠悍不畏死杀出来的魏延当了汉中太守。
每战必先又斩了夏侯渊的黄忠直接加封后将军,且赐关内侯。
常有人诟病刘备苛刻赵云,实则是赵云在入川之战和汉中之战中,立的功劳没有黄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