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通过扫描的结果查看着战机的结构。
“瓦尔基里战机?ma?这结构设计有点意思。”李维被其中的技术所吸引。
空战机体自己也有,菲尼克斯的量产型和蝮蛇大气层内泛用型都是优秀的空战机体。但是这样剑走偏锋的变形设计,李维只做出过三台台试验机,而且因为成本过高停止了量产计划。
“魔方,反向模拟变形模式。”
通过魔方的逆向破解,李维发现这台机体还有着不足,和自己的准完美变形机体比起来还差了一些。
自己的试验变形机可是能够正面吊打五代机的存在,而叶夜的这台变形机体,按照战斗机的标准来算的话顶死就是个三代半或者说是伪四代,最多算是皮糙肉厚特别扛打而已。
机体采用了双动力模式。叶夜没有自己直接将核能源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所以机体采用了电力和燃料的双驱动体系,强袭机兵模式下采用电能驱动,辅助喷口使用燃料作为动力。战机模式下则使用燃料作为主动力。两种模式的续航能力都赶不上专业的强袭机兵和战斗机,但作为跨界混合机型,还算是合格。
“勉强跟得上时代的产物而已,一对一不是菲尼克斯量产型的对手。”魔方吐槽着叶夜的变形战机。时髦值倒是一等一,但是和己方的机体打起来就是一块会动的肉而已。
“也不能这么说,这台战机也是有着自己的优点的。至少在现在的战场上能有一席之地。它的防御足够硬,机载对空导弹无法破开它的防御,陆基防空导弹又跟不上它的小范围机动,就是粒子束防空系统也无法打破这种防御。虽然速度追不上最先进的五代机,但拦截对面的预警机,加油机以及对地攻击机是绰绰有余的。靠着空中无敌的防御力硬突破对面的防线,击杀掉对面的特种机后大摇大摆的离开,想想就可怕。”
这台机体本质上其实是会飞的强袭机兵,其防御力根本不是对空武器能破防的,一般的战斗机空重也就二十几吨,但这台战机的重量达到了惊人的50余吨,而且它的体型也就比f22大一点而已。
不过论技术还是李维占据着绝对优势,gn粒子和太阳炉的进度虽然依旧为零,黑洞捕捉技术对现在的他来说就是天方夜谭。但米诺夫斯基粒子(minovskyparticle)的反向破译工作进度还算勉勉强强,真的要是把这玩意儿弄出来了,那么会彻底的颠覆人类现有的战争科技体系。
李维不知道是自己研究的路子出了差错还是怎么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和自己预想中有些不同。现在的这种粒子比李维预想中还要强大得多,只要这种粒子研发完成,别说是机动战士,就是超时空要塞和帝国泰坦李维熬一熬也能造出来。
“米诺夫斯基粒子的进度太慢了啊,就是星空之路工程完工都还看不到完成版粒子。真期待着进入机动战士时代的那一天啊。”而且,有了这种粒子,人类在遭遇地外文明的时候才不会束手无策。
李维手下的科研团队已经是全部都动起来了,70%的科研力量都投入到了米诺夫斯基粒子的破译工作上,只有30%的科研力量还在进行着新机体的开发。
这也是李维在强袭机兵刚诞生时,新机型像下饺子一样不断的外放,小半年的时间就面世了近二十余款不同类型的强袭机兵,而现在新机型却时不时就跳票的原因。
不过可惜的是,高达尼姆合金这一大类的幻想完美材料,李维暂时还做不出来,所以机动战士时代的机体没办法名正言顺的冠以“高达”(gundam)这个称号。
李维尝试过在实验室无重力和高重力极端环境下的制作合金,但都达不到高达尼姆合金的预设性能,现在的材料,勉强能把扎古和大魔做出来就是极限了。机动战士材料技术还需要时间的积淀,现在还是强袭机兵的兴起时刻,李维也知道自己有些操之过急了。
推荐下朋友的《科技营销》,和我这个逗逼不同,他是真正的技术流,喜欢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感觉比我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