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一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那段路,往往是一道最难跨越的门槛。其实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无论工作或生活,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那样的极限环境,或者说极限困境。有的时候就需要那么一点点毅力,一点点努力的坚持,成功就能触手可及,而不是充满遗憾地擦肩而过。
“再坚持一下”,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一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强信念,也是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胸怀。它不是蛮干,不是赌徒的“孤注一掷”,而是在通观全局和预测未来后的明智抉择,它更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态度。
克尔曾经是一家报社的职员。他刚到报社当广告业务员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甚至向经理提出不要薪水,只按广告费抽取佣金。经理答应了他的请求。
开始工作后,他列出一份名单,准备去拜访一些特别而重要的客户,公司其他业务员都认为想要争取这些客户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拜访这些客户前,克尔把自己关在屋里,站在镜子前,把名单上的客户念了10遍,然后对自己说:“在本月之前,你们将向我购买广告版面。”之后,他怀着坚定的信心去拜访客户。第一天,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与20个“不可能的”客户中的3个谈成了交易;在第一个月的其余几天,他又成交了两笔交易;到第一个月的月底,20个客户只有一个还不买他的广告。
尽管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但克尔依然锲而不舍,坚持要把最后一个客户也争取过来。第二个月,克尔没有去发掘新客户,每天早晨,那个拒绝买他广告的客户的商店一开门,他就进去劝说这个商人做广告。而每天早晨,这位商人都回答说:“不!”每一次克尔都假装没听到,然后继续前去拜访。到那个月的最后一天,对克尔已经连着说了数天“不”的商人口气缓和了些:“你已经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来请求我买你的广告了,我现在想知道的是,你为何要坚持这样做。”
克尔说:“我并没浪费时间,我在上学,而你就是我的老师,我一直在训练自己在逆境中的坚持精神。”那位商人点点头,接着克尔的话说:“我也要向你承认,我也等于在上学,而你就是我的老师。你已经教会了我坚持到底这一课,对我来说,这比金钱更有价值,为了向你表示我的感激,我要买你的一个广告版面,当作我付给你的学费。”
克尔完全凭着自己在挫折中的坚持精神达到了目标。在生活和事业中,我们往往因为缺少这种精神而和成功失之交臂。
坚持,就是将一种状态、一种心情、一种信念或是一种精神,坚定而不动摇地、坚决而不犹豫地、坚韧而不妥协地、坚强而不屈服地进行到底。成功与失败之间就只有那么短短的距离,一个人能否成功就在于能否坚持到最后。
苦难磨炼人的意志
人需要经历苦难,需要苦难给予的磨炼。没有谁比未遇到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遇到不幸能够泰然面对,就能渡过难关,增加一份本事,增添一份成熟。
苦难是一种财富,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思想家孟子也曾说过:对于要做一番事业的人,一定要经受吃苦的锻炼,这样才会提高本领、磨炼意志。
每个人都不希望苦难降临在自己身上,然而苦难却不偏不倚地降临在每个人的身上。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就像没有风雨的天空就是不完整的天空一样。
亨利·威尔逊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偏远山村的一户农家。父母为了维持几个孩子的温饱不得不同时打好几份工,但即使是这样,这家人依然一天只吃一顿饭、吃了上顿没下顿,时时面临饥饿的威胁。用他后来写的自传中的话来形容,那就是“当我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贫穷就已经露出了它凶恶的面目。”
当亨利·威尔逊刚刚记事时,他就比有钱人家的同龄孩子们懂事得多,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在那时,当他稍稍感到饥饿时是不会向母亲要东西吃的,只有在感到非常饥饿时才会用一双深陷在眼窝中的眼睛观察母亲,如果看到母亲脸上的表情不是十分严肃,他就会伸出一双小手向母亲要一片面包。
贫困使得这个家中的孩子们都没能受到完整的教育,亨利·威尔逊更是在十岁就不得不出外谋生,之后当了整整11年的学徒。学徒的工作又苦又累,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没有任何一对父母愿意让孩子受如此的苦难。
当结束了充满血泪的学徒生涯之后,亨利·威尔逊又到遥远的森林里当伐木工,森林离家很远,而且当地除了几名一贫如洗的伐木工之外几乎没有人烟。在森林里当了几年伐木工之后,已经长成强壮青年的他又继续依靠自己的能力干其他工作。虽然这期间的工作都十分辛苦,但是他居然利用夜间休息的时间读了千余本好书,这些书都是他在干完活后跑十几里山路从镇上的图书馆里借来的。就这样,他一边辛苦地工作,一边从书本中学习知识、汲取智慧。
无论面临怎样的困苦和艰难,亨利·威尔逊从来没有抱怨过任何人和任何事,即使是面对极不公平的待遇时他也仍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