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平,红豆树在哪里?”
她一边用手指一边回答:
“你看那在梅林前两棵参天大树就是红豆树,它并不是每年结红豆,听说要隔几年才结一次。”我顺着她的手指方向看去,见那两棵“红豆树”可谓参天大树,树的主干特别粗壮,叉枝很多。
我说:“我原以为红豆树有很多很多呢!其实只有这两棵,还叫这地方是红豆树。”
她说:“我想这大概就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吧。”
“也许是吧。大概‘红豆’一次富有诗意,取它为名很别致。”
我们经过梅林院的坛,便见到靠围墙有一小片竹林,走过竹林是一大片菜地,沿后围墙一畦一畦的,直到左围墙根有间平房,屋前有一大块空地,放了些水桶,粪桶和其他农具。
一位老人坐在那里搓麻绳,我认出他中午常和一位年轻人在伙房吃饭的,便问丁平:
“他是谁?”
丁平告诉我:“他姓高,六,七十岁了,我们都喊他高老爹。那个年轻人是他的孙子。他祖孙俩都是房东家的匠。自从学校来了之后,就是学校工友,有学校发薪水,他俩在学校包饭吃。房东给他那块地种菜,每天摘些好的送给房东,剩下卖给食堂,有时拿到集上去卖。”
也许是我的根在农村,每每看到乡下人,总有一腔同情的感情。于是我很自然地向他走去,他头发和胡须都白了,但身体很结实,硬朗,黑黑的脸,额上和下巴均刻上那饱经风霜的深纹,虽然双眼边上有些红,但目光仍是雪亮。他一见我们便抬起头,宽厚的嘴角上挂着憨厚的笑,招呼我们过去坐坐,于是我们也都微笑地坐在他旁边的一条长矮凳上。丁平温和地问他:
“高老爹,你搓着麻绳做啥子用呀?”
“再过些时候,冬天就要到了,搓这麻绳打两双草鞋呀。”
四川人习惯赤脚,庄稼人更是一年到头光脚板,只有冬天穿上粗布缝的袜子,套上麻鞋。我亲切地问他:
“高老爹,你家还有些什么人?生活好吗?”
“我那老太婆去世有六年了,”他那粗黑的手捏着麻绳,停下不搓了,用手指着远处正在修剪木的孙子说:“他爸妈在山里种庄稼,他下面还有个弟娃,妹儿呢。穷啊,这几年我也老了,没的力气,我把他带出来学着帮我做做。学校来了,校长,先生们对我们好哇,每月给我们发点钱,又伙食团吃饭,日子好多了,还想慢慢攒点钱,日后给他讨个媳妇。”
听他说到这里,我想起乡下的大伯,就是因家穷,讨不起老婆,抗战那年都已四十多了还打光棍,不免有点难过。在那儿玩了一会,见天色快晚,我轻轻对丁平说:“我们走吧!”我俩一同站起来,丁平对老人说:“高老爹,我们走了。”
“二天再来耍!”
“好的。”“要得!”我们先后回答。
我心中暗自在想:”上辈人,无论他的境况如何,为什么总是要尽量去顾念子孙后代。“当时我不理解,如今当然明白,正是这种爱,人类才能不断繁衍下去,巧时,丁平问我:“你玩了后院,有何感想?”
我正好把刚才心中想到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反问她。她不作答复,摇摇头说:“我问的不是你那个问题,而是这后院,一边是梅林公馆,另一边是田园小屋,要按文章来写,岂不是两种人的生活对比吗?”
“是的,那么你喜欢哪种生活呢?”我问她。
她思想早已准备好了似的回答道:
“我当然喜欢田园小屋的生活了。高老爹生活在大自然中,辛勤的耕耘,自食其力,多有意义。”她说到这里,停了片刻,偏过头来用蔑视的眼光向那幢楼瞟了一下,接着说:“而房东老太婆整日守在楼上,烧香念经,拜佛求神,一辈子依赖别人,有啥意义呢?”
我称赞她:“丁平,你说的太好了,贫富不能比啊,反正我们这辈子,不管将来做什么,先把书读好,长大了为民为国多作贡献,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对么?”
“对!”她同意地答道。
我说:“不过,这家庄园主还是开明,将这么可爱的红豆树权让出来给国家办学校,培养人才,有时我们无数流亡学生不失学,这贡献也很大,是吧!”
“是的。”她仍同意地答道。
我俩痛痛快快地谈着,情愫相投,无比高兴,向夕阳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