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发钱不发粮食呢?这是因为灾区的灾情有重有轻,而且钟化民能调集的粮食也是有效的,所以对待一些灾区不算严重的地区,钟化民就采取了直接发钱的形式,这样既可以节省手上为数不多的粮食,又可以缓解灾情不重的地区经济复苏,总体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善政之举。
再加上受灾地区除了平头百姓之外,还有很多的读书人也在受灾,但是这些人的思想比较让人难以理解,他们都秉承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思想,觉得自己若是去了粥厂领粥就是受到了奇耻大辱。所以他们宁愿饿死在家里,也不去粥厂。这些举动在几百年后的人看来,这是一套非常可笑的理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却是被读书人视为关乎生死的”气节“!
所以,新道德的标准不能去用来评判旧道德。当然,旧道德中的愚昧和糟粕也不能污染新道德。
钟化民也是读书人,但他是一个务实派,所以他对这些书呆子的想法,还是非常了解的。于是,钟化民就让当地主政官员,或者他自己亲自上门,送上赈银。而且还得强调这是当今的天子和皇太子的赏赐。
这些打小被忠孝思想熏陶的读书人,一听是皇帝和皇太子的赏赐后,个个都感动的痛哭流涕,然后才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些赈银。
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类型的灾民,赈济的方式也是会随着变化的,不能盲目的进行一刀切式的赈灾模式,关键还是要学会变通。
钟化民在这一块,他的就是几近完美。
而也就在这时候,接到朱常洛信件的刘文珍也终于匆匆的从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赶来了。
在此之前,刘文珍从太医院离开以后他是一直待在李时珍的老家跟随李时珍学习医术,可惜李时珍年岁渐长,寿有竟时,在去年的时候,一代药圣李时珍就在老家寿终正寝了。于是,刘文珍就执弟子礼为李时珍守孝,并且研究李时珍留下的鸿篇巨著《本草纲目》!
在他受到朱常洛的来信以后,他看到信中朱常洛将河南灾区描述的如此严重,他也在蕲州坐立不安,于是,他就跟李时珍的家人们告罪告别,同时又到李时珍墓前跪拜祈祷,言明自己此去的原因和目的。
李时珍的家人和弟子们听到刘文珍的理由后,他们无不动容,最后与刘文珍一起和河南灾区的李时珍的徒子徒孙多达十数人,其中最出名的一位为李时珍的亲传弟子庞鹿门。
第一章到!!!
求月票~~~
求推荐~~~
求收藏~~~
求各种各样的支持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