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有些读书人,越读屁股越歪,但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为一些臭虫,就忘了咱们汉人,千年以来士大夫的气节和能力。”
群臣又是马屁如潮,“主公圣明!”
“圣明不圣明的,你们说了不算,百姓说了算!”朱五又笑道,“是不是好官,是不是有气节的读书人,也不是你们说了算,不是考试说了算,更不是我说了算。还是人家百姓说了算。
国家取士,取出什么样的士,最能反映一个王朝的风貌和精神。比如大唐雄迈,选出的士,既能去国还乡,忧国忧民,又能山川锦绣,壮怀激烈!”
文臣们不住点头,甚至许多人心里偷偷想,汉王到底什么出身?观其言行,可不是百姓之家能教育出来的。
“可是到了大宋呢,除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外。全是些风雪月,团锦簇繁似锦之辈。整天除了这个风,那个雨,要么就是这个情,那个愁。
洋洋洒洒写出来的全些玩意,我就不明白了,朝廷供养着吃喝,有他妈什么好忧愁的?再不就是这个什么爱呀,佳人呀。领着朝廷的俸禄,写着这些,算什么读书人?”
(我故意塑造朱五,就是这么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此时群臣的面色,又怪异起来。刚觉得你说的不错,马上又开始胡诌八扯。
幸亏身边没有史官,不然成为千古笑谈。有宋一代,忧国忧民的辞人,诗人数不胜数。
不过他们也只能在心里想想,就算说了朱五也照怼。光有情怀算个屁,几个上战场啦?
众人皱着眉头,就听朱五继续说道,“所以我更偏爱贫寒的士子多些,咱们大汉不需要大唐那么雄迈,但也不能大宋那般风月。
选出来的士,不需要什么诗词歌赋,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知道民间疾苦,知道怎么让老百姓过安定日子,知道咱们让百姓吃饱。”
如此一说,众人都正色聆听。
“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就是我的对取士的要求!”朱五笑了笑,又正色道,“我打算单独再建一部,设主管大臣,与六部并列。”
怎么忽然说这个了?
众人耳朵都竖了起来,六部并列的大臣,那可是大汉的核心人物了。
唯独李善长心中吓的要死,千万别在这说什么廉政公署,千万不能说。
否则,下面的科举就泡汤了。
朱五的目光在这些官迷的脸上,扫扫笑道,“学部!”
学部,礼部不是正管着天下士子读书人吗,怎么?
“学部,不单管天下的读书人,士子!”朱五继续说道,“学部要在大汉疆域之内,建立公学。每个县城起码一个,人口的的上县可以两个。”
这不是就是官学?许多人心里想道。
“公学从原来的官学演变而来!”朱五似乎知道这些人的心思,说道,“但是和官学绝对不同。首先第一点,百姓中,身家清白的良家子可免费读。”
“嗡!”群臣们忽悠一下,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更是青史留名的事。
“教书的先生就从当地的读书人中选,再过些年咱们国子监有学生了,也可以选派到地方教书,当然当教书先生是拿不到几个钱的。不过,履历嘛,呵呵!”
众人屏声静气的听着,脑子里飞快的运转。教书不能全看钱,为人师表本就是读书人追求的东西。
再说,再穷也不会穷了老师。父母官让地方大户人家捐献一点,尽够开支了,何况还有履历一事。
“县公学起蒙为主,不拘泥于读书认字,也可以教一些算数记账之类可以谋生的学问。”
朱五慢慢说道,“公学三年制,一年考一次,成绩优异的。可以送到府学,继续免费学习。贫寒的子弟,可以住校,反正房子有的是,不差一张床。将来咱们江山一统,还可以设立奖学金,专门奖励穷人家的读书郎。”
众人心中惊涛骇浪,如此一来开启民智,尽收天下民心,这是古之少有的德政呀!
“我说这些,只是我初步的想法,也只是一个方向。具体的还要你们这些大臣去商量,却琢磨,去定!”
朱五接着笑道,“我这辈子两大心愿,一是让天下人吃饱,二是天下少年人人知书达理,不当睁眼瞎。
虽然如今蒙元压咱们一头,大汉最终的结果还未可论,别人听了这话,会说我大言不惭。
但是不能因为天下未定,前途未卜,这些事就不去做。因为天下大定之后,还有大定之后的事!”
众人心潮澎湃,汉王如此心胸气度,天下何愁不平。
此时,朱五对沉思的李善长笑笑,“老李,学部是钱的部,以后少不得和你这个大管家伸手要钱,你要是为难和我说,我可以从盐税里,每年抽点出来!”
“不用!”李善长激动的站起来,拜道,“主公,户部有钱!这个钱只要用在天下读书郎的身上,臣就是刮地三尺,也给弄出钱来!”
“好好好!”朱五连说三声好,“我就知道你老李是明白人!”说着,又看了眼众人,拉长声音说道,“这个学部大臣嘛?”
文臣们赶紧立起耳朵,目不转睛的看着朱五。一些身上有功名的人,甚至在想,要不要上书,请调学部。
朱五笑了笑,忽然话锋一转,“我看,不如这个学部大臣,咱们找天下的名儒担任!大臣么,有正有副,一个人也管不了这么大摊子,多请几个有名的大学问家,如何?”
“主公圣明!”
众人臣赞,唯独又是李善长沉思不语。
因为朱五那笑容他太熟悉了,他这又是给谁挖的坑,又要算计谁?或者说,算计某一个群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