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卷三 反击
“肃静!”
此刻各个考场的主考官发放试卷。
杨修恭敬的接过试卷,一摸便是熟悉的触感。
身为公卿之子,杨修对于纸张也算的上熟悉。
但他年少时学习时,终究还是竹简和简牍使的较多,所以当手捧轻便的纸张时,还是感慨起来。
“若是朝廷不大力推广纸张,而是继续以竹简行令,恐怕科举之策不过是无稽之谈。”
“嗯?”
杨修的自言自语被旁边监考的一名士卒听到,便立刻朝着杨修瞪来。
感受到对方的杀气,杨修不敢再顾左言他,在填好自己的名字后立刻进入到答题过程当中。
“竟然只是默写?”
此次科举试题极严,据说知道完整试题的不过天子、尚书令贾诩、御史中丞蔡邕三人而已。
即便杨修之父乃是三公之一的太尉,却也不能探得半点虚实,故此杨修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神秘的试题。
杨修本以为科举第一道题目怎么也该是策问一类的题目,结果竟然只是一道默写题。
而默写的内容,则是前不久发布的《建安律》中的一条。
这对于杨修而言自然无比简单,直接原文一字不差的写了上去。
第二题,依然是默写,依然是律令。
第三题、第四题……一直到第十题都是如此。
由此也可察觉朝廷科举取士的意图。不是寻找什么治国的大才,也不是寻找什么道德上的圣人、经义上的大贤,就是简简单单的能够将律令背下来,准确无误即可。
这次试卷是用分值计数。
单单是前面十道关于律令的默写,就已经占据了五十分的分值,相当于卷面总分值的一半。
只要勤加努力,这五十分基本就是送分题,根本拉不开任何差距。
杨修也能察觉到这十道默写的作用不过是为了筛选掉那些不用功的人,真正能够拉开分值的,终究还是后面五道大题。
第一道题目依旧和律令有关。
问的是一桩案子——董黯杀邻。
和帝时,有一孝子唤作董黯,是汉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
董黯家的东邻王寄,虽家道殷富但秉性顽劣,事亲不孝。有一天,董母与王母拉家常,各自谈及儿子孝与不孝之言,恰好被王寄听到。王寄嫉恨董母,待董黯离家外出时,王寄去董家辱骂殴打董母。董母由此卧病不起,不久而逝。董黯愤极,思及王母年老,便枕戈不言。几年之后,王母亦因病而卒,毕葬事,董黯乃斩王寄之首,以报母仇,祭奠母亲亡灵,然后自缚向官府自首。
第一道题目,就是要考生以《建安律》为准,详述如何判罚董黯。
杨修一眼便看出这道题目的陷阱。
董黯之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之后遭遇的处置也是人尽皆知——
汉和帝闻其孝心,宽宥其擅杀之罪,并诏他为郎中,被董黯所拒绝。后受皇恩俸禄,隐居终老于大隐。
若是一些考生看到,估计会直接将汉和帝的处置方式给写到题目中去。
毕竟,皇帝做的决定难道是错的?
不过杨修却是注意到了题干,要求以《建安律》为基准答题。
皇帝如何处置,那是皇帝的事情。
若仅以《建安律》来说,董黯就是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其罪当诛!
或许会有人因为董黯的事情而心生怜悯,认为他是个孝子,应当网开一面……
但今日对着董黯网开一面,明天要不要对杀友的王黯,杀妻的李黯网开一面?
杀人就是杀人!毋庸置疑!
何况别忘了董黯是什么身份?
董仲舒六世孙!
本身便是名士之后!
若是因为董黯的孝道就为董黯求情,那就恰恰落入了这道题目的陷阱中,落入下乘。
杨修抹了一下头上的汗水。
这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说它难,是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带到沟里去,开始往孝道上答题,如此得分自然不会太高。
说它不难,是因为只要不抱其他心思,就老老实实按照《建安律》答题,自然可以轻松得出答案。
“这题目真狠啊!单单这一题,怕是就能淘汰掉不少世家子弟。”
但杨修既然想到了破题的技巧,自然是轻松绕了过去,将答案写在纸上。
不过经历了这一题,杨修再不敢有半点松懈,认真开始做起第二道题目。
连续十一道和律法有关系的题目过后,终于考了一道和经义微微沾边的题目——
“如何理解孔子“有教无类”的言论”。
配合上科举制度,这一道题目也算应景,属于那种谁都能拿分,但是却都不容易拿到高分的题目。
杨修本身就出身弘农杨氏,对这类问题看的极为透彻。
有的原因别人不敢写,他却敢写!
比如世家把控察举门路,致使寒门升迁无望等等原因。言辞犀利,直指核心,注定了杨修在这道题目上也能够拿到高分。
但在看到第三道题目时,杨修却直接捂脸,甚至想要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