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田氏王族的直系后代势力犹存。
他们慢了田儋一手,眼睁睁看着田儋这个旁氏枝属攫取了齐王之位,心中一直不满。
只是慑于田儋凶威,没人敢冒头。
但双方矛盾是有的,原本的直系王族有一批自己的支持者。
纵使田儋这一次不战死,日后两方多半也会产生冲突,这就是所谓的必然。
偶然之处则在于田儋死了。
他这一死,潜藏的矛盾就瞬间爆发出来。
田儋死后,齐人没有拥立他的儿子,而是推戴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
这就是王族直系的号召力。
田假登位,以田角为相,田间为将,收拢齐国兵权,欲要将田儋的影响消去。
消息传到齐魏边境收拢残兵的田荣耳中。
田荣是田儋从弟,也是田儋的心腹亲信。
他眼见田假趁机上位,勃然大怒,立刻率领他收拢的齐国残兵杀回临淄,掀起了一场齐国内战。
别看田假是齐王建的弟弟,在齐地声望很高,实际上他不懂打仗。
他任命为相邦、将军的田角、田间二人水平也远不如田荣。
两支齐军大战,田假等人被田荣按着打,完全不是对手。
眼见马上就要被打死了。
齐王田假转身就跑,逃亡的方向正是河北唐国。
在田假逃亡后。
田荣占据了临淄,现在的齐地大权已落入他的手中。
了解了齐王投唐的前因后果。
吴广剑眉微挑,思索此事利弊。
春秋战国时,常有一国发生政变,国君、公子、将相大臣逃往他国避难的传统,称作出奔。
现在齐王田假失势,前来投奔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田假来投之后呢?
“田荣击破田假,以其之势,必将占据齐地。我唐国若接纳田假,定将得罪田荣。今暴秦当前,正该诸侯齐心,若因田假之事使得唐齐交恶,坏了之前盟约。殊为不美,君上不若拒之。”
蒯彻率先出声。
田假和田荣是敌对,你现在接纳了田假,那田荣那边心里会怎么想?
田荣赶走田假,占据了齐地,如果不出意外,他将控制齐国局势。
若此时唐国接纳田假,之前通过田儋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唐齐关系岂不就要交恶了?
蒯彻之前曾出使齐国,虽然旅程不太愉快,但和田荣一系的齐臣比较熟悉,双方更容易攀关系,日后出使多有裨益。所以他不希望因田假之事而与田荣交恶。
且相比失势的田假,如今唐国与田荣交好才能得到实利,故而他想要吴广在田假到来前就将其拒之门外。
话语落下,另有一人起身反驳。
“蒯卿之言,或许不会与齐国交恶,然置君上之名于何地?”
“君上以仁义示于天下,今有他国君主落难相投,若是拒之门外,岂非不仁乎?且田假穷而相投,如今吾等却惧田荣而拒之,此等示我唐国弱于齐乎?”
李左车声音高昂,言辞激烈。
君主、公子、将相出奔他国自古有之,所奔之国也常常予以接纳,并多加照顾。
这是属于本时代的道义准则之一。
比较近一些的出奔事件,大概就是秦将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奔燕国,受燕人好生款待,后来还把脑袋给贡献了出来。
对吴广来说,田假这个一国之王来投你,是对你的信任。
你要是拒绝,就是不仁不义,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价值观,会影响吴广的名声。
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很不利,比如秦国的商鞅、范雎等杰出人才都是从魏国来投奔的。齐国的孙膑也是从魏国去投奔的。
如果当时秦、齐二国都做出过拒绝他国之人投奔的事迹,估计这些人才在选择投奔之国时都会将他们排除。
现在吴广拒绝田假,等以后要是再有他国君王、公子、良将贤相遇到困难想要出奔时,多半不会考虑唐国,相当于断了一条接收他国人才的路。
且拒绝田假之投奔,还会显得他吴广畏惧田荣,让人以为唐不如齐。
吴广眉头紧皱。
蒯彻和李左车二人说得都有道理。
将田假拒之门外,可以与田荣交好,更容易维持之前的唐齐盟友关系,这是实际利益。
可这一来也会坏掉他吴广的名声,在道义上处于不利。
但如果接受田假的话,恐怕要和掌握齐地实权的田荣交恶了。
麾下两个谋士,一人持拒绝态度,一人认为该接纳。
吴广的目光望向了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