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的侍女,“……”好么,老太太这又糊涂了。
认得柴大嫂,完全不认得李玉竹。
屋里的两个侍女互相望一眼,双双叹起气来。景姑太太已经三十多岁了,儿子都快娶妻了,她断什么奶?
有一个年纪大些的侍女说道,“李三姑娘,老太太将你当成我们府上的景姑太太了。她是老太太最小的女儿,远嫁京城去了,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家来了。老太太最近思虑过多,有些晃神,你不要生气。”
李玉竹恍然,原来如此,老太太这是思念女儿呢。
加上发病了,记忆便混乱了。
她微微一笑,“我不生气,老太太年纪大了,想女儿想的。”
另一个侍女端了茶水来。
柴大嫂向李玉竹打了个眼神,她一面吃着茶,一面故意同侍女们说话。
李玉竹借机给赵老太太查看起病情来。
从大家的言论和一系列的身体数据来分析,赵老太太的情况还在初期阶段,不过,正往中期阶段飞速飞奔着。
不进行药物干预,任由她的病情发展,慢则一年,快则三两月,她就会糊涂得如同一岁幼儿的智力了。
再过一二年,她就会像初生婴幼儿那样大小便失禁,完全不认人了,然后很快就病亡。
看病得需家人同意,赵大太太不同意给赵老太太治疗,李玉竹不能擅自做主,便只查看了下,就收了手。
她朝柴大嫂点了点头。
柴大嫂站起身来,笑着道,“姑祖母,我改天再来看您。”
赵老太太点头,笑道,“我好久没见着天朗了,他可有一桌子高了?你把他丢在家里也不带来给我瞧瞧,下回来时,记得带天朗来。”
她还记得住柴大嫂的儿子,柴大嫂很高兴,“他随他爹,是个高个儿,差不多有一桌子高了,最近认识了两个小同伴,在家玩得高兴呢,喊不动,改天我来看姑祖母一定带他来。”
“可记着,别忘记了,景娘的记性就比你好,每回来看我,都带着她的三个小子前来。”赵老太太笑呵呵道。
两个侍女互相看一眼,又惊讶了。
好么,这会儿又想起景姑太太不是小孩子了?
柴大嫂和李玉竹离开赵老太太的正房,向赵大老太太辞行后,两人坐马车返回。
“李三姑娘,你查得怎样?她的情况可还能治?”柴大嫂忙问。
在府里,人多嘴杂的,她不好问李玉竹。
必竟,当家太太都不承认老太太有病,她一个嫁了人的表侄孙女去操心,不是喧宾夺主了?
李玉竹说道,“这种病是慢性的,会慢慢地发展,目前她处在初级阶段,越早治越有效,能让病情不至于恶化变得彻底糊涂不认得人。”
“……”
“若是再拖延个几月就晚了,治了也是没有效果的,那时候,她可能只有初生婴儿的智力,只会简单的行动和发声,什么都不知道,吃喝拉撒都得要人伺候着。”
柴大嫂吸了凉气,“这么严重?”
“嗯。”李玉竹点头,“比这严重的还有,总之,这个病是个很折磨自己和身边人的病。”
“可大表伯母不肯给她治,这可怎么办?”柴大嫂急起来,“我不希望她不认得我啊。”
李玉竹劝着她,“柴大嫂,你也别太着急,虽然说,越早治越好,但拖延个三五天,七八天也是没有关系的,我且在县城先住着,咱们再找机会劝劝赵家人。赵大太太不同意治,不是还有别人吗?不可能所有人都不同意吧?”
她听柴娥英说,赵老太太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最小的孩子,便是那个景娘,嫁的是个小官吏,在京城生活。
大女儿就嫁在隔壁县城,三儿子四儿子在外府的衙门里当差做事,大儿子和小儿子,可都在县城住着,一起管着家族生意。
老太太七十大寿,除了小女儿景娘没有回来,其他人还都住在赵府。
柴大嫂说道,“对对对,我找其他人去。”
“柴大嫂,你跟赵家其他人怎么说呢?”李玉竹看着她问道。
柴大嫂怔住了。
她想了想,皱着眉头说道,“我还一时没有想好,正想着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