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好像没听懂。
“就是各品种都有多少的清单。”妇人摇头,“没有。”
“那你都记得吗?”
妇人道,“那是当然。”
沈初夏点点头,“韶安,得志,你们两人拿纸和笔,跟着大娘把所有的品种规格数量登记一下。”
元韶安连忙打开挎包拿出笔墨纸研。
“小哥,你这是……”
沈初夏笑道,“看看有什么能买的。”
妇人一听这话,那叫一个高兴,一点都不怀疑面前小哥买不起,实在是他站到人面前就有一股有钱有学问的样子。
等到晚上船主回来,元韶安与沈得志已经全部登记好,不仅如此,很多瓷器还登了具体的尺寸,画了样版图。
妇人凑到男人身边,“好像是个大主顾。”
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看到稚气未脱的几个半大小子,可没自家婆娘那么乐观,“小哥你们这是……”
“大叔,你们在码头呆了多久?”
“一个多月吧。”男人警觉的看着他们。
“还准备呆多久?”
到六月他们就要回去农忙,还有大概不到一个月时间,不过中年大叔没回答。
沈初夏微微一笑,“叔,你这两船陶碗瓷器,我用一个下午时间帮你估算了一下,全部卖完,差不多五十到八十两左右,我说的没错吧。”
中年男点点头,确实。
沈初夏道,“叔,咱们合作一把,我包你卖到一百两,超过一百两以后都归我,你要是觉得可行,我明天就动手帮你卖。”
“……”杨氏与两个儿子简直不敢相信天上会掉这么好的馅饼。
老杨根本不信。
“叔,你可别不信少年,甘罗十二为丞相,我帮你卖两船瓷器也不算过分吧。”
杨家只是一个普通烧窑匠,农忙时种田,不忙时烧些陶碗瓷器赚点家用,哪听说过甘罗十二为相。
“真能一百两?”一个多月,连陶碗卖出的都少,老杨这是死马当活马依。
“那是自然。”逛了n次京城,沈初夏这点数还是有的。
老杨点点头。
沈初夏笑道,“那咱们现在就开始。”
黄昏日落,暮色四合。
老杨家船头船尾点了几盏油灯,灯火映到水中,一派繁忙,一直忙到半夜才睡。第二天天刚亮又继续,一直到第二天中午,两船瓷器按照沈初夏的意思全部分门别类包装好,甚至连烧制的歪枣裂瓜都没有放过。
“韶安,你和杨二哥去瓦市卖陶碗与普通有瑕疵的瓷碗,怎么卖,就按我刚才跟你说的买五添一,买十送一法卖。”
“好咧。”
“得志,你和杨大哥去我们经常去的食肆,老板认识我们,会看在我们天天买他家饭食的份上,不会赶你们走,在他家门口卖普通碗碟,那一带小食肆铺子多,只要有一家带头买,其它家也会跟风买,你就按我跟你说的套装递减法卖,懂吗?”
沈得志点点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