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血案再起
文光十一年。
元旦过后,长安城的街上一直有些冷清,平日里为生计操劳的人们,都回家过年了,期待着能好好享受一下一年里难得的清闲。直到上元节将近,大街小巷才又重新热闹起来。
正月十五上元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大昭官员难得的休息良机。通常这个时候,各官署只安排必要的人员值守,即使最勤恳的官员也会回家与亲人团聚,共度良宵。
但李琭还是照常在大理寺复核卷宗,一直办公到酉时末,才收拾文卷档案,伸了个懒腰。
“司直,慕容大人遣人来问您什么时候过去?他先去华月楼等您了。”仆役在门口恭敬地询问。
“是不早了,走吧。”
此时,长安已是华灯满城,身在大理寺内,也能听到皇城外的热闹喧腾。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入夜,早已扎好的各色灯彩造型殊异,看得人眼缭乱。数队庆典队伍在城中的主干道上游来荡去,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百里不绝。
这声势太过热闹,目之所及,无不是挨肩擦背,人流如潮。李琭骑马从外围的偏僻小路绕道,也了快半个时辰,才到达位于北里南曲的华月楼。
北里的盛名自不必说,虽无十里秦淮的桨声灯影、画船箫鼓,却也旖旎着无边风月。坊中有三曲,住在南曲、中曲的,皆是妓中铮铮之人,才艺不凡。有的擅作诗词,有的言谈诙谐,亦有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者,因此京内的显贵才俊,最爱上此谈诗论道,排遣风流。
不过这二曲的姑娘们,却不是等闲俗子能见到的。除了银子,还得有几两文才,以诗叩门,姑娘满意了,才愿意接待。
华月楼是一座雅致小楼,附设几曲堂屋,院景幽静,几位关系亲近的姑娘相伴而居。这几位都是北里叫得上名儿的,今夜这场宴席,也是专为熟客而设。侍御史慕容恪祖上曾为宰相,他深得家学熏陶,人又长得俊秀,因此颇受欢迎。他说最近华月楼新出的点心甚是惊艳,非得邀李琭也来尝尝。
李琭到的时候,众人早已酒酣耳热,酒令都行过几回了。乐队正在演奏《急胡相问》,乐女们和拍而舞,宾客觥筹交错,相谈甚欢。
慕容恪见他来了,抬手招呼:“来来,徽明,这边。大过节的,你不会还泡在那堆卷宗里吧?也太敬业了。”
“那你参奏进言的时候,别忘了多夸我两句。”
周遭客人纷纷向李琭拜礼,他叉手回礼,才在慕容恪旁边落座。他少失怙恃,在街头流浪了好几年,后来幸得慕容家收养,便与同龄的慕容恪成了好友。进士及第后,也亏得慕容家举荐,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大理司直的位子。
“到底什么点心那么好吃,你非得把我弄过来?”侍女倾身斟酒,若有似无地依偎过来,李琭也不推拒,由着她喂了一口。
“急什么,就上了。”
说话间,小婢们端着食案,给每桌上了几盘糕点。慕容恪也不客气,径自拈起其中一种:“就是这个,赶紧的,一会别怪我没让你。”
这糕点做成五瓣梅形,莹润白软,虽然卖相不错,但并没有什么特别。李琭有些不以为然。慕容恪世家公子,自小锦衣玉食,什么新鲜玩意儿没见过?竟然对一盘平平无奇的点心视若珍馐,这却又勾起了他的好奇。
于是他也拈起一块,刚咬一口,当即食欲大开。北方喜欢面食,点心也多以小麦为原料,虽然好吃,但口感较为饱实。而这点心也不知什么做的,软糯细腻,却又带着恰到好处的弹性,初食清甜盈鼻,再品馥郁回香,还真的是……
“东西呢?!”李琭垂眼一看,盘子已经空了,哪里还有白点心的踪迹?他不能置信地望向一旁的慕容恪,就见这贵公子两颊鼓囊,囤抢的模样活像只松鼠。“你的待客之道就这?喊我来吃,结果一块没留?”
不紧不慢地享受完嘴里的糕点,慕容恪才得空道:“哼……不是提醒过你了?谁让你不快点,还在那装模作样地品。”
对于这个损友,李琭无语透了,只能问:“这究竟是什么做的?口感确实不错。”
“这叫透糍,吴兴米做的,还加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好吃。啊,三秀姑娘!请来这边。”说着慕容恪眼睛一亮,招手喊道。
“慕容公子安好!怎么了,今天点心不合你胃口哇?”
听见慕容恪的招呼,那人笑眯眯地走过来。这是个清秀姑娘,圆眼儿小嘴,笑起来弯弯月牙,更添可爱。她未施粉黛,一身布裙,通身上下几无配饰,比起场中几位千娇百媚的红人,朴素到显得有些寒酸。但面对慕容恪,她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怯弱卑下之态,显然已是熟人了。
“怎么会,好吃的啊!”慕容恪笑嘻嘻地凑上去,“我朋友今天来,头回吃到透糍,没还吃够,你那还有剩的吗?”
白三秀忍俊不禁:“噗,慕容公子,明明是你自己馋,还借朋友的名。”
“谁说的,不信你问问他。”
白三秀顺着话头转脸一瞧,却见李琭怔怔地望着她。她也愣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这位是?”
“大理司直李琭。你别怕,他人不赖。”
“见过李司直。”
“姑娘不必多礼。看来这点心是出自姑娘巧手,老慕可跟我说了好久。”
“我跟你说,三秀可不是专门的厨娘,要秋霁小姐待客,才吃得到她手艺的。”
白三秀咯咯笑道:“慕容公子这么捧场。那如果你再送我一点上次的香料,我就把自留的端上来。”
“成交成交!”
望着白三秀离开的背影,李琭一瞬间露出深思的神色,转眼又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