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深很深的大海里, 有一群结伴的圆滚滚鲸鱼,还有一只瘦瘦长长的孤独鲸鱼。”
稚嫩的童声,开启了绘本故事的解说。
配合着小女孩奶声奶气的语句, 背后的幕布实时改变画面,呈现着一幅幅笔触童稚的画作。
台下的观众一眼便能认出来,那些画,一定出自这些“特别的孩子”之手。
因为那过于张扬明艳的色彩,以及或反复涂抹、或粗细不均的线条, 显然不符合一般教育下对美术作品结构的审美。
但,色彩和线条,是有情绪的。
这是为何所谓抽象派的艺术家作品或许人们看不懂, 亦能或多或少感受到创作者当时的心情。
加上, 苏诗亦并未放任孩子们肆意让颜色和线条在纸上泛滥。
天才之所以被称之为天才,正因她能人所不能。
观众们能看出,苏诗亦有意在引导孩子们色彩和线条的情绪优势,以至于故事的叙述从“技巧”转为“共情”,反倒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这些感情。
观众们是外行人, 看不出苏诗亦究竟是怎样引导的。
但他们能感受到,这些呼之欲出的画面张力,并不是自己的错觉。
“瘦瘦长长鲸鱼有自己的‘频率’, 和圆滚滚鲸鱼们不一样。她虽然喜欢说很多话, 但圆滚滚鲸鱼没有一只能听懂, 她也听不懂任何一只圆滚滚鲸鱼发出的声音。”
意外的,没有人再认为这个故事枯燥。
所有成年人都静心沉浸在瓜瓜描述的故事里。
“于是,她不能和圆滚滚们住在一起。瘦瘦长长鲸鱼孤独地游到更深更深的海底, 她以为她会一直孤独直到死去。但是, 她却在这里, 发现了其他不圆滚滚的鲸鱼。”
故事到这里,应当要切换别的孩童所描绘的不同的画作。
或许是脑子发出换频的信号,瓜瓜的注意突然涣散起来,手指着前方一名观众的帽子,要描述其那上面的漂亮羽毛。
幸好,苏诗亦对此早有预案。
一袭黑裙隐在阴影中的她,竟提起了及地的长裙,露出了那双藏在裙下的……
塑料发光凉拖。
黑暗中的塑料光感在台上看来异常明显,小孩很快就注意到了。
猛然意识到那是自己和老师约定过的信号,只要看到红蓝黄绿闪动的光,瓜瓜就要马上集中精神。
于是,瓜瓜手指一转,立刻指回屏幕上。
处理得到位,反倒像特地在抓观众们的视线。
“有一只更圆滚滚的鲸鱼,因为太胖了,别的鲸鱼都不喜欢他。不过幸好他很喜欢自己,他可以在无聊的时候自己滚来滚去,把自己当球玩。”
环节继续,苏诗亦舒一口气,放下裙摆。
附近的观众还是注意到了那材质滑稽的凉拖,但大家只是莞尔,瞬间理解了这位美人的意图,无人戳破,展演因而没出现更大的纰漏。
“有一只特别漂亮但胆小的鲸鱼,她不敢和别的鲸鱼说话,却喜欢与海草和珊瑚说话。
还有一只特别爱生气的鲸鱼,她一生气就变得很大很大,但是变得很大的她,可以吓跑鲨鱼,保护大家。”
近年来关于“孤单鲸鱼”的故事很多,许多版本都是单频的鲸鱼孤独终老,令人唏嘘。
但此刻听到新演绎的大人们表情都柔和起来,毕竟这些善良的孩子们,想给自己的鲸鱼,创造一个美好的结局。
“于是,这些听不见彼此声音的鲸鱼,决定一起生活。虽然她们的频率不一样,但她们会努力习惯彼此的不同。”
故事接近尾声,瓜瓜小朋友全场竟只走神一次,打破了她彩排时三次的最佳成绩。
“她们知道,瘦瘦长长鲸鱼喜欢说话,所以只要看到她开口,大家就会点头微笑。
她们知道,更圆滚滚鲸鱼不擅长找吃的,她们会在自己饿的时候,记得分给他一点好吃的。
她们知道,漂亮小鲸鱼只是胆子小,但很喜欢她们,所以会主动给她拥抱。
她们也知道,爱生气小鲸鱼虽然能保护她们,但也会受伤,每次吓跑鲨鱼后,她们都会来主动给她舔好伤口。”
“她们听不见互相的频率,但她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果然,还是温暖的结局令人安心。
台下已有观众自发地鼓掌,掌声即将连成一片。
但瓜瓜的故事,却还没讲完:
“有一天,瘦瘦长长鲸鱼去旅游,离开了她的好朋友们。她恰好路过了圆滚滚鲸鱼们的村庄。”
“她发现,圆滚滚鲸鱼们虽然听得到彼此的频率,但他们却不爱和彼此说话。于是,想和别的鲸鱼交朋友的越来越少,独自生活的越来越多。”
“最后,圆滚滚鲸鱼们,他们生活在一起,却每一个都很孤独。”
“原来呀,说话的能力不会让我们成为好朋友。”
“爱才会。”
故事终于画上句点,瓜瓜拎着裙摆行了个公主鞠躬礼。
被故事额外结局深深触动的成年人们,这才如梦初醒,掌声如同雷鸣,与合拢的台帘一起构成了最完美的谢幕。
这或许不是他们今晚见过的最棒的作品。
但一定是他们印象最深的,最想给自己的小孩转述的故事。
*
展演结束,游客们被有序地请离了现场。
接下来仅剩参演人员们合影以及接受采访的环节。
瓜瓜作为整场演出的大明星,自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而作为临时监护人的苏诗亦必须寸步不离地跟着她,以防这个特别的孩子出了什么意外,或说错话被媒体趁机做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