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的展开,令段初雨沉默了很久。
对面是谁?
总不可能是苏诗亦突然变成小孩了吧?
段初雨正想通过询问,多获得一些信息,就听见对面那个奶声奶气的小女孩又开口说话:
“姐姐你声音真好听。”
小孩本就无害的声音说着甜软的夸奖,更令人愉快。
就连习惯了硬撑铁石心肠的段初雨,冷不丁被这么一夸,语气都不自觉柔软。
“小,咳,”段初雨还不习惯如此温柔,清嗓子适应一下,才继续说,“小妹妹,你怎么拿着苏诗亦的手机?”
“四十一?”小孩有点大舌头,说话笨笨的,“什么四十一?”
“苏,”段初雨事后一定会为此刻自己的耐心惊讶,“s-u,苏。”
“苏?啊!苏老师!”小孩听懂了,“我喜欢苏老师!”
苏老师。
熟悉又陌生的称呼,令段初雨微微出神。
但也恰好是这个称呼,给段初雨补足了信息,让她猜到了苏诗亦或许在做什么。
“苏老师现在在哪里?”段初雨又问。
“我喜欢苏老师,姐姐你喜欢苏老师吗?”
握手机的指头用力攥紧。
因过分用力一时显得发白。
结果小孩的问题只是听者有心,人家自己又和自己聊起来了:
“我也喜欢姐姐,因为姐姐声音好听。
青蛙的声音也很好听。
呱呱呱。
绿色的!小苍蝇!”
段初雨:“?”
小孩自言自语嗨了片刻,旁边才有一个柔柔的、熟悉的女声传来——
“瓜瓜,在跟谁说话呀?……瓜瓜拿着的是老师的手机吗?……瓜瓜可以拿着手机,但可以给老师看一眼吗?”
隔着距离,收音不是很好,但段初雨还是瞬间识别出来,那是苏诗亦的声音。
听筒对面传来细微的动静,像是苏诗亦凑近,像是小孩稍微挪远手机。
段初雨莫名紧张起来。
明知对方只会看到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姓名,但段初雨却产生一种错觉。
仿佛苏诗亦会透过手机屏幕,看到段初雨本人。
“噗嗤。”
遥遥传来苏诗亦的轻笑。
应当是看到了通话对象的名字。
听得段初雨耳朵热起来。
“瓜瓜是个思维逸散的小孩,想法很多很快,话也会密一点。如果强制阻止她的行为,可能会让她产生不好的反应。她现在不想放下手机,辛苦你陪她多说会儿话。”
苏诗亦突然说了很长一番话。
虽然因距离音量很小,但说话的人口齿清晰,信息还是一字不落传进段初雨耳中。
这番逻辑完整的话必然不是对那个特别的小孩说的,未被呼唤名字,段初雨还是意会,对方是跟自己说的。
段初雨当然乐在其中。
本来就找不到给苏诗亦打电话的理由,现在上天赐给她一个,何乐而不为?
“姐姐,你为什么不说话。”瓜瓜催促。
“哦,哦。”段初雨忙回应,“嗯,我在。”
但她不太会和小孩打交道,甚至她作为孩童时就未被细心呵护过,想从过往经历中偷取些经验,都只是有心无力。
幸好瓜瓜自己就能和自己聊得很嗨,段初雨只要偶尔说话,显示存在感,便已足够。
只是这样,小孩满足了,段初雨却有点不满足。
毕竟她听不见苏诗亦的声音。
也不知是何方神明听见了她的心声,她正斟酌着如何“骗”苏诗亦开口,对面就已经主动说话了:
“对了,不能任由瓜瓜思维随意奔逸,所以我们会训练瓜瓜对话时的专注力。你可以多问她问题,并引导她回答。或者说些长句子,让她跟着模仿你说话。”
前者对小孩是个训练,对段初雨也算是个挑战。
幸好后者,段初雨还有借题发挥的空间。
于是,段初雨主动跟小孩说:“瓜瓜,可以跟着我一起说吗?”
大概是“作业”又开始了,小孩有点抵触情绪,但苏诗亦在旁哄了会儿,孩子还是乖乖配合,“好。”
段初雨舔了舔干涩的嘴唇,深呼吸一轮,才说:“瓜瓜,你看着旁边的苏老师,对她说,‘你生气了吗?’”
没想到还是情景演绎,瓜瓜瞬间有了兴趣,声音提起来,问:“你生气了吗?”
对面安静了一会儿。
不知是苏诗亦沉默,还是对小孩轻声说话,未被听筒捕捉。
很快,小孩兴高采烈转回手机这里,传达:“为什么要生气?”
段初雨一时没说话,低着头,调整着呼吸。
直到嘴角微微发酸,她才意识到,自己居然在笑。
这样的对话,很奇妙,也很微妙。
大人间不可言说的拉扯,通过小孩奶声奶气的传话,显出点欲盖弥彰的暧昧。
“瓜瓜,你问她。‘什么时候回家?’”
瓜瓜回过来,“在忙春季展,要和小朋友一起生活。”
“那你问她。‘为什么不发消息?’”
“你不是也没发消息?”
两边一起沉默了会儿。
小孩大概是等得无聊,加上练习已经完成了几个回合,耐心有限,就想跑。
苏诗亦夸了孩子几句,给孩子夸得高兴了,又屁颠屁颠凑回手机边,跟段初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