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好玩,还能用。
买了也不怕挨骂。他旁边的马哲斌,看了柏文韬一眼,没说话。
柏哥家里有钱,买这机器就和买玩具一样。
但对他来说,还是联合收割机更加实用一点。
就算没钱雇大卡车,配合三蹦子也能运粮。
有买这些小东西的钱,直接拿着补助去买一台收割机。
自己家的地收完了,还能去村里面赚个零钱,那多合算?
但试试还是想试试的。
毕竟,这种既新奇又好玩的农具,估计他也只能在林哥家见到了。
林枫把它在大田边上停好,先在屏幕上面点动几下,找到小麦选项。
然后在出口处套上袋子,一切准备就绪。
现在只要在入口处放上麦穗,机器就能把上面的麦粒打掉,通过机器进入到下面的口袋中。
然后人只需要把手里剩余的秸秤,扔到一边就行,再换一把就行。
如果麦子堆的好,直接坐着干也不是不行。
因为对于新玩具的好奇,不管是林枫还是学生们,都干的都可起劲了。
没一会儿,李教授他们也走了过来帮忙。
收割机则传递给了机智的,早已经等在一边的柏文韬。
“先打这一亩,来个人去把咱们的称给推过来。”
李教授吩咐道,“看看你们林哥家的一亩地,产出到底是多少。”
他话音刚落,立马就有两个人,朝着服务站的方向跑去。
李教授和薛教授他们则蹲下身子,亲自查看从机器里出来的麦子。
金黄色的麦粒,颗颗都是饱满又圆润。
光是从长相上来看,就是非常讨人喜欢的样子。
而且,基本没有什么秸和碎沫,很干净。
“你们看看,这一穗麦子,基本都是颗颗饱满的,瘪粒啥的基本没有。”
李教授看了半天,直接从旁边拿过来一枝还没被打谷机摧残的小麦。
用他自己布满老茧的手,轻轻一抬再一搓,呼口气。
手心里就是一小把跟袋子里质量一样的麦子。
陆教授看了好几眼,问:“这是熊蜂的原因吗?”
李教授摇摇头,“我觉得麦子本身的原因更大一点。”
“说是熊蜂,其实林枫家的熊蜂,难道没去过咱们那边的田里么?也不可能的。”
十几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一亩地的麦子,就被装袋完成脱粒。
接下来就到了激动人心的,上称环节。
李教授看了看那边的袋子,估摸着说:“至少1500斤。”
陆教授和薛教授脸色一凝,问:
“真的能有这么多吗?”
1500斤是什么概念?
年景不好的时候,小麦出产三五百斤是常事。
要是每亩地产量能达到800到1000斤,那得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达到。
1200斤以上,那更是凤毛麟角。
偶尔出那么一亩,农户嘴都能笑歪了。
16年创下1600斤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如果林枫家的小麦亩产在1500斤,那么……
几个教授对视一眼,心里的想法都差不多。
一袋一袋上称,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累积。
“卧槽!这已经700了吧?”
马哲斌心里盘算了一下。
“嗯,715,还没称完呢。”
负责记录和计算的同学,使劲的点点头。
“现在就715了,等称完还不得破纪录啊?”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