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 也不能完全怪朱允炆这么焦虑,看看他周围都是什么人吧。】
【几乎全都是跟着他爷爷和父辈们打下天下的功臣。】
【这还是洪武后期,蓝玉案之后剩下的功臣们。】
【之前up主说的火烧庆功楼, 也不过是后世文人用话本夸张的写法,对朱元璋大兴蓝玉案之后真正原因的影射罢了。】
【其实,那个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在为自己这个皇太孙肃清前路了。只可惜,虽然功臣已经剩下不多了,朱允炆还是掌控不了。】
【因为想要得到这些人的承认实在是太难了。】
听着天卷的声音, 又扫了眼地上跪了一地的大臣们,朱元璋恨得牙根痒痒。
天卷说得没错,如果他的标儿英年早逝, 只有皇太孙能继承皇位。他必然会想办法为皇孙肃清前路, 以防主弱臣强。
而这些官员们中,以他那些老兄弟们最甚。
【而朱允炆既是一国之君,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必须用别的办法来缓解这些焦虑,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在登基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文官的原因。】
【因为他们同那些功臣们联系较少, 他们是能帮自己出主意的“自己人”。】
【但是,朱允炆的境况并不罕见,在历朝历代帝王中, 有那么父子两个同他的情况很相似, 就是顺治康熙父子。不过那就扯远了。我们日后可以单开一集重点介绍。】
各位面顺治(康熙)万分期待:没错, 我也是少年登基。
【我们先回到朱允炆。】
【之前说到,朱允炆重用文官,所以疏远了武将, 故而让武将们不满。但是其实, 朱允炆对文官也没有特别重用。】
【他重用的只有自己人, 被历史发烧友们戏称“建文三傻”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尤其是黄子澄,他几乎可以说对他是言听计从,哪怕是齐泰,若是同黄子澄意见相左,朱允炆也会采纳黄子澄的意见。】
【比如齐泰建议削藩要徐徐图之,可以先将有权势的藩王军队调到边境戍边,架空他们,然后再一步步着手进行削藩。】
【但是黄子澄却建议朱允炆先把周齐湘代岷五王削掉。】
【结果显而易见,此举一出打草惊蛇,还让那些拥兵自重的藩王有了准备。】
【最终朱棣谋反便是以“清君侧”为借口,要求诛杀黄子澄和齐泰。】
【后来甚至有人评价,若是黄子澄能早死,朱棣绝不可能谋反成功。】
朱元璋和朱标两父子,将这条重重的记了下来。
【而由于靖难之役,建文帝推行的那这些新政,最后终究都因为叛乱不了了之了。】
【不过讲真,在新政中,像方孝孺建议的“井田制”这种政策,其实已经完全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了。】
【只可惜那会儿没有政治经济学。不然的话,建文帝也不会将这些古制毫无选择的奉为圭臬。】
【讲到这里,up主不得不感慨一句,为什么历史上的封建王朝都在绵延数代后便被推翻了,实在是他们太依赖帝王的个人能力和品格了。】
【就如朱厚照和朱允炆这两个皇帝,倘若他们两个人的时空换一换会发生什么事?】
【别的不好说,若是朱厚照成了建文帝,只怕建文一朝不会四年就被灭亡,他自己也不会落得个焚宫而亡的下场了。其实,当时的情况,朱允炆什么都不做,反而更稳妥。他可是把一把王炸打成烂牌的典范呀。】
【但是,如果朱厚照没有这么机灵,像建文帝一样急功近利,四处点火却无力收拾残局会怎样呢?只怕要么成为秦二世第二,要么就是建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