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也轻哦一声,便又继续问李安是否还有别的发现。
李安偏着头想,好几息之后,才不太确定地答说那群人离开的时候,似乎有在他藏身的榻边停留……
除此之外,便再无任何发现。
李安说完,看到高也凝重甚至可说失望的表情,不禁为自己能提供的线索太少而感到抱歉。
虽然他可以同高也解释说,自己是因为视线被床榻下沿遮挡,只能看到来人腰以下的部位,且还只有他们入门时那一瞥的机会,才没能发现更多有用的信息,但他很清楚,若不是自己心中过于惧怕……
正当李安陷进回忆,为自己的怯弱感到后悔自责之时,杨奂仁等人已经将小明的尸体抬出去了正堂。
见状,深知思悔于既定的现实无用,将案子破获揪出凶手使被绳之以法,才是自己当下该做的,高也定定神,便打断李安一起跟了过去。
……
……
当杨奂仁一行将邹府所有被杀之人全部摆放到正堂清点完毕,并由那个会验尸的衙差逐一勘验过,确认连邹胡氏、邹加元、崇明在内死亡的五十八人,除个别被连砍了数十刀,其余人几乎都是被一刀一锤毙命之后,已经丑时过半。
做完检查清理,一众衙差并没有立即回去复命,而是在杨奂仁的带领下,又冒雨连夜开始搜查邹府各个角落的情况,以期找到一些匪盗们留下的线索。
高也李安等到验完众人的尸体,便同杨奂仁要了小明要带走。
起初杨奂仁并不答应,尤其看到高也毫不卑屈的模样,他便不想如他的意。
但杨奂仁自己也知道,即便将小明的尸体留下,除了将其停在义庄,让他在破案之前的好一段时日里不断发臭腐烂生蛆之外,再无任何别的用处,所以他犹豫纠结半晌,到底选择了同意。
然而要回小明的尸体后,高也却没有同李安一起驮着小明离开邹府,他走到杨奂仁跟前,从怀中将宜兰知府郝明堂写的举荐信拿出展开。
其上的字迹印痕虽已被雨水浸化,开始变得模糊,但信中所写,杨奂仁并他身侧的衙差们都看得一清二楚。
当他们看完,果不其然此起彼伏地响起了一阵又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此后还有人压低嗓子交头接耳地议论。
诸如“原来曾任宜兰城总捕,怪不得身姿气魄这般非凡!”;
“我说呢,我们好歹也是官差,怎么可能那般简单就被人一个眼神吓得不敢说话!原来是比咱们头儿还厉害的人物!”;
“他这要是来了咱们这儿,是跟杨头儿平起平坐,还是把他给挤下去啊?”;
“要我看,说不定咱们大人也会给他设个总捕什么的,到时候杨头儿也得听他的!”之类。
衙差们议论的声音很小,但杨奂仁包括高也,还是将他们的话一一听进了耳里……
(本章完)